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020051813585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0200518135856)

大自然的语言
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语言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那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有没有它自己的语言呢?(答:有)谁能举个例子具体说说那些是大自然的语言?(例1:蚂蚁搬家大自然告诉我们:要下雨了;例2:树叶发黄、渐渐落下,大自然告诉我们:秋天来了;朝霞,大自
然告诉我们:有雨)总之,各种自然现象预示着一定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科学
上称作物候。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这篇《大自然的语言》
看看科学家是给我们怎们讲解物候知识的。

一、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1)
学习目标:
1、掌握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2、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所需信息。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初读课文,纠正生字生词、理清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要求1、标注段落序号。

2、标注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

(一)纠正字音(出示幻灯片2)
风雪载途━━记载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差异━━差遣━━
差劲━━参差
理清本文三要素
1、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和物候学)
追问:那为什么不用说明对象作为本文的题目呢?你看本文注释,这篇文章原来
的题目叫做《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大家觉得那个题目好,为什么?
(现在的题目9(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2、问: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大家将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问: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逻辑顺序)
想必大家是运用了排除法来判断的,那这篇课文究竟运用了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呢?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来加以判断。

三、在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相关信息
(一)根据问题,寻找相关段落中心句的提示,划分段落大意。

(出示幻灯片3)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提问:大家看,这是课后练习第一题,现在要求大家根据这四个问题给全文划分段落大意。

明确:一(1—3)物候及物候学的定义。

二(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6—10)决定物候观测的四个因素。

(出示幻灯片4)
四(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追问:大家仔细来看本文的段落结构,先想一想课文最先写了什么?(四季的自然现象),然后又指出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而利用这些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最后写到它的意义、因素,由此可见这属于那种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二)根据问题,筛选信息能力训练
接下来,请大家根据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及关键词加以回答。

(5分钟)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学生找到的课文原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
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问:大家看,严格来讲这句话不算太准确。

那谁能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义。

(物候: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出示幻灯片5)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请大家找些关键语句:较简便、易掌握、免损失。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答: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出示幻灯片6)
追问:这四种因素的顺序能否颠倒?
(明确:不能。

一方面,四因素有主次之别;另一方面,前三种是空间方面的因素,第四
种是时间方面的因素)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出示幻灯片7)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确定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精读课文,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出示幻灯片8)
(一)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出示幻灯片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
........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不能删掉。

”温带和亚热带”限定了范围,去掉后便成了所有地球区域都是四季交
替的,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
..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不能删掉。

“许多”表范围,但并不是所有农谚都包含物候知识,去掉与实际不符,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
(不能删掉。

“左右”表限制,表明62年比61年的花期迟的天数不确定,去掉后变
成了准确的十天,与实际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出示幻灯片9)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①“次第”有什么表达效果?
(“次第”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②“融化”、“萌发”、“开发”好在哪里?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
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加点词的运用好在哪里?
(加点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杏花、桃花、布谷鸟拟人化,写到亲切可爱;
同时相同意思不同词语的运用,使得整个段落富有节奏美。

)
(三)本文语言特点小结(出示幻灯片10)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教师小结。

六、作业。

1、请大家课后收集几则有关物候的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练习册》专项训练。

七、板书设计。

大描述物候现象现象
自逻
然作出科学解释辑
的追究因果关系顺
语序
言阐述研究意义本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