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每题20分一、结合实践试述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二、结合实践试述社会保障的刚性发展特征三、根据各国的发展实践,分析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四、试评价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五、试分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三者的区别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1.社会保障制度首要的影响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道德因素 D.政治因素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道德因素 D.政治因素3.在人类之初,对社会保障实践活动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道德因素 D.政治因素4.在产生与形成阶段,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社会成员现实困难 B.解决社会成员当前困难C.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D.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5.19世纪80年代,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6.“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颁布的()中。
A.《济贫法》 B.《国民保险法》C.新《济贫法》 D.《社会保障法》7.西方福利国家的代表是()。
A.德国 B.美国 C.加拿大 D.英国8.建立福利国家的理论与政策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 B.制度经济学C.产业经济学 D.贝弗里奇《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9.首创完全积累型公积金制度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新加坡 D.智利10.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
A.发展经济 B.创造社会稳定C.社会公平 D.促进效率11.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是()。
A.基本保障型 B.最低保障型C.充分保障型 D.完全保障型12.1883年,德国颁布的()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A.《社会保障法典》 B.《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C.《疾病保险法》 D.《工伤保险法》13.社会保障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是()。
A.参保人数的扩大 B.法制的日趋完备C.保险项目的增多 D.社会福利的普及化与高水平化14.社会保障法立法的首要原则是()。
A.人权保障原则 B.公平优先原则C.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 D.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15.社会保险待遇给付方式是()。
A.现金给付 B.劳务服务C.现金给付为主,劳务服务为辅 D.现金给付与劳务服务并重16.社会保障领域选择基金制的根本目的是()。
A.实现基金保值 B.实现基金增值C.防止资金缺口 D.应付人口老龄化17.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是()。
A.失业保险基金 B.医疗保险基金C.养老保险基金 D.工伤保险基金18.在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式中,属于平稳型投资的是()。
A.将基金存入金融机构 B.基金管理机构直接从事投资C.委托投资 D.上述三者的结合19.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诞生的标志是()。
A.法国《年金法典》 B.英国新《济贫法》C.德国《老年、残疾和遗属保险法》 D.英国《国民保险法》20.养老保险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是使劳动者()。
A.老有所养 B.老有所乐C.老有所为 D.老有所学21.在医疗保险制度上,推行储蓄医疗保险模式的典型国家是()。
A.英国 B.德国 C.新加坡 D.美国22.在医疗保险制度上,推行国家保险模式的典型国家是()。
A.英国 B.德国 C.新加坡 D.美国23.从各国实践看,失业保险制度最明显的改革趋势是()。
A.限制享受失业保险的权利 B.加强失业保险管理和运营C.突出就业导向 D.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24.慈善事业的发展基础是()。
A.慈爱之心 B.民营机构C.社会捐献 D.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25.惟一实行全国统筹,现收现付的强制性企业年金计划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特征包括()。
A.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B.保障待遇的公平性C.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D.保障手段的公平性2.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
A.制度的开放性 B.筹资社会化C.服务社会化 D.管理监督社会化3.社会保障的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A.模式的多样化 B.项目结构的多样化C.水平结构的多样化 D.法律规范的多样化4.以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可以把社会保障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A.社会救助型 B.社会保险型C.社会福利型 D.商业保险型5.传统社会的社会保障主要是()。
A.政府保障 B.教会保障C.互助保障 D.商业保险6.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的社会保障的大背景是()。
A.大政府 B.小社会C.高税收 D.高福利7.从制度结构的角度,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基本框架由哪几板块组成()。
A.国家保障 B.城镇单位保障C.农村集体保障 D.个人保障8.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括的业务内容看,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C.社会福利 D.慈善事业9.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包括()。
A.差异性 B.完整性C.协调性 D.层次性10.作为一种社会化保障体制,社区服务的特点包括()。
A.自主性 B.补偿性C.社会性 D.多样化11.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安排出发,可以将各国的社会保障模式分为()。
A.福利国家模式 B.社会保险型模式C.强制储蓄型模式 D.国家保险型模式12.社会保障法制化的价值包括()。
A.实体价值 B.理念价值C.内在价值 D.外在价值13.英国《济贫法》中的救济经费的来源包括()。
A.济贫税 B.志愿捐款C.罚金 D.个人缴费14.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社会保障所对应的特定税收来源有()。
A.个人所得税 B.遗产税C.捐赠税 D.利息税15.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原则包括()。
A.依法管理,规范运行 B.专款专用C.收支分离 D.预算管理16.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的方式有()。
A.基金预算 B.政府公共预算C.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 D.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17.根据现行制度,中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需具备的条件有()。
A.达到法定退休年龄B.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参保缴费满15年B.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参保缴费满20年D.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参保缴费满10年18.我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A.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B.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C.医疗救助 D.农村新型合作医疗19.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A.政府财政拨款 B.用人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C.劳动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D.基金的运营和经营收入20.在我国,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A.“三无”人员B.遭受天灾人祸而生活一时陷入困境者C.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D.食物支出占到家庭支出59%以上比例者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实践中表现出的规律,是先有社会保障项目的实践,之后才有社会保障立法。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是社会保障在发展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3.日本就社会福利方面颁布过六部有名的法律,被称为“福利六法”。
()4.由于基金制无法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
()5.就社会保障存在的危机而论,不是社会保障结构的危机,而是经济基础由于运营不良而受到侵蚀所造成的危机。
()6.无论商业保险多么发达,都不可能替代社会保障。
()7.福利经济学是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8.智利和新加坡的养老保险都采取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式。
()9.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始于前苏联。
()10.没有成为国家法律之前的社会保障只能是国家的一种政策和措施,充其量是政府的一种公共福利计划。
()11.社会保险立法的出现,才真正意味着现代社会保障立法的产生。
()12.目前,中国尚无一部真正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专门社会保障法律。
()13.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1998年在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中确立的。
()14.经济手段是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手段。
()15.社会保险基金的结构与功能,取决于社会保险制度的结构和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方式。
()16.社会救助在各国都是由政府财政承担全部供款之责的。
()17.与征费制相比,征税制更能增进社会保险筹资的强制性。
()18.与基金制相比,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基金的储存才真正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保障基金储存的目的与价值。
()19.基金储存的关键是如何维护基金的现实价值并尽可能地使之增值。
()20.养老保险基金的个人账户模式是和现收现付式联系在一起的。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现收现付式2.完全积累式3.企业年金计划DB制形成性考核作业(三)一、案例分析:煤矿行业工伤事件频发意味着什么?资料描述:近几年,频发的矿难,开始困扰着我们这个社会。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从2001年到2004年10月底,我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188起,平均4到7天一起。
2004年1月至11月间,我国共有5286名煤矿工人死于事故。
2005年上半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就达到2672人,同比上升了3.3%,其中特大事故死亡704人,上升114.6%。
2005年光上百人遇难的矿难就有:2005年2月14日,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瓦斯爆炸,死亡214人;8月,广东兴宁矿难,123名矿工遇难;11月27日黑龙江七台河东风煤矿发生煤尘爆,截至12月6日,有171名矿工遇难。
有人说,目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是不健全的,煤炭生产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利益,地方政府缺乏严格监管的意愿,而且,政府体制内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行业监管部门的腐败现象严重,造成行业监管很大程度上的失灵。
官煤勾结是事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导致非法矿主无视法律法规,无视政府监管,无视矿工生命,在不具安全生产最基本的条件下大干快上,最终付出的往往是矿工生命的代价。
同时,煤炭行业存在多头管理的积弊。
分段、分摊、多头管理致使煤炭行业出现管理真空和职权交叉,多头管理既浪费国家行政资源,又降低了行政效率。
管理煤矿生产的不管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的不管生产,相互脱节,谁都管,但是谁都管不好。
日常监管马虎草率,以发证代替监管,以罚款代替监管,一罚了事,留下大量真空地带和事故隐患。
还有人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人们的安全意识普遍下降,虽然大家都知道“人命重于泰山”,但在经济效益面前,安全生产向超产让位,安全预防措施极度不力。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凤起研究员向中国经济时报分析说:“随着煤炭行业管理的弱化,以及前些年全行业亏损造成的严重安全欠账,一些国有大矿的管理已经不像以前那么严格,安全基础弱化了。
而国有大矿,规模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伤亡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