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教案含解析中图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教案含解析中图版

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问题。

【疑难辨析1】黄土高原形成与其表面地貌形态的成因分别是什么地质作用?提示按照“风成说”理论,风力携带亚欧大陆内部的黄土,在黄土高原沉积形成巨厚的黄土层,因此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的结果;而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

(填数码)(3)图中被称为“岩石之本”的是岩浆,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的是沉积岩。

(4)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圈物质循环除了岩石圈外,还涉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疑难辨析2】地壳物质循环中岩石都可以直接转化吗?提示不可以。

三大类岩石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喷出或侵入地壳冷凝而成,因此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必须经过高温高压的岩浆才能转化。

考点一外力作用与地貌【例1】(2016·全国卷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审题能力培养]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1)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必须①稳定,死亡贝类生物②持续堆积才能形成。

(2)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河流入海的位置变动导致海岸线的不断变化。

2.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C (2)B (3)D1.风化作用易错提示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易混比较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差异风化是指岩石在无外动力作用下,因热胀冷缩、水的冻融、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

虽然有个“风”字,但它与风并无关系。

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这些“外动力”包括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3.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4.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图所示)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5.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2019·威海调研)下图为“四个不同地区的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地貌景观成因中,具有因果联系的是( )A.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④(2)②③两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流水侵蚀、风力沉积B.流水沉积、风力侵蚀C.风力沉积、流水沉积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3)与②地貌类似的景观可能存在于我国的( )A.四川盆地B.云贵高原C.准噶尔盆地D.山东丘陵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岛屿,是地壳运动形成的,②为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形成的,③为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④为黄河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

由于流水侵蚀,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口地区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第(3)题,风蚀城堡,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及山东丘陵均位于我国季风区,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故选C。

答案(1)A (2)D (3)C素养一综合思维:风化作用与地貌1.(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

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

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

故选C。

答案(1)D (2)C素养二综合思维: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影响2.(2015·全国卷Ⅰ,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1)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大。

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

图中两者距离1975~1978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

故D正确。

第(2)题,1992~1997年期间两者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

故B正确。

答案(1)D (2)B考点二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例2】(2017·全国卷Ⅱ,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审题能力培养]第1步从文字材料获取信息①洪积扇形成过程是:河流、沟谷的洪水较多;在山口位置;坡度骤减,地形平坦;流速减慢;大量碎屑物质堆积。

②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连片分布,除甲地外,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颗粒较大。

③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耕地较少。

第2步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C (2)B (3)B1.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的侵蚀方式与河谷特征。

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

如下图所示:(2)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如下图所示: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思维拓展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共同性: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不同点:洪积—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田;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2019·深圳高三期末)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下图是扇三角洲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扇三角洲的特征是( )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B.分布在湿润地区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D.可多次堆积形成(2)图中的辫状河流(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深C.容易改道D.无结冰期解析第(1)题,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与水体相连,但不一定是河流入海口,A错。

扇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而形成,有河流、山体、水体的地方可发育,不一定在湿润地区,B错。

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砂,上层大多为粉沙,泥土,C错。

读图并结合文字材料,可知经多次堆积形成,D对。

第(2)题,图中的辫状河流是河流在冲积扇上多次改道形成,C对。

受山间降水量影响,流量不稳定,A错。

位于地势较平坦的三角洲,落差较小,河道较浅,B错。

不能确定有无结冰期,D错。

答案(1)D (2)C素养一区域认知:河流地貌特征分析1.(2018·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