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读后感
此书的作者是近代功利主义者,约翰·密尔。
我之所以对功利主义感兴趣,可能一开始不是源于其理论本身,而是当我了解到理论的影响的时候,我惊讶于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经济、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等都受其影响,我惊讶于一个离我们那么遥远时代的理论可以有如此的前瞻性的生命力,我非常的好奇和感动,于是我读了一些关于功利主义理论研究的书,其中包括密尔的《功利主义》。
我主要是想通过一些例子或者话题来展开我的理解。
1、如果一个中年男人路过一座偏僻的小桥时,他听见桥下有人喊救命,可他不会游泳,而周围又没有任何人,现在打电话叫警察也来不及,所以他明知不会游泳还是跳下去了。
这样的精神该如何看待?
在边沁的《道德与立法的原理》中强调当每个人都真正得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时,社会也就达到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因为“最大幸福原理”依赖于每个人的最大幸福之加总。
于是,功利主义道德基本上就在于苦乐的计算。
我们平常人都会两种观点,一种就是这个人太有奉献精神了,是高尚的人,这种精神是一种美德。
另一种就是此人真是太傻了。
密尔认为这也不是一种高尚或者是美德。
功利主义并不反对自我牺牲,但是反对把自我牺牲本身看作善事。
“一种牺牲如果没有增进或不会增进幸福的总量,那么就是浪费。
它唯一赞成的自我牺牲,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利于他人幸福的某些手段而做出的牺牲”,我觉得这是一种情境功利主义的观点,“自我牺牲”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才会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否则盲目无用的牺牲只能是资源的浪费。
或许此人跳入水中因溺水死亡,但是他本人觉得自己的行为使他自己得到了幸福,那这是功利主义式行为的幸福吗?不是的,在功利主义看来,行为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以相关人员的幸福,在一个公正无私的仁慈的旁观者看来,此人因溺水死亡不仅没有救出落水的人,而且还使自己丧失了生命。
这不仅会使其家人朋友等其他人伤心,还浪费了抢救等社会设施和资源,这种行为是不利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的。
2、甲有一个乐趣是看搞笑无厘头电影,还有一个乐趣是品味博物馆里一件件美妙绝伦的艺术品,如果一定要分出哪个乐趣更高尚,该选哪个?
这个例子,如果从自由主义来看,喜好是每个人的自由,不能妄加评断。
所以仅是从功利主义思想去讨论。
密尔没有违背边沁的假设,依然坚持“效用是道德的唯一标准”。
他的区分低级乐趣和高级乐趣的方法是:“就两种快乐来说,如果所有或几乎所有对这两种快乐
都有过体验的人,都不顾自己在道德感情上的偏好,而断然偏好其中的一种快乐,那么这种快乐就是更加值得欲求的快乐。
如果对这两种快乐都比较熟悉的人,都认为其中的一种快乐远在另一种快乐之上,即便知道前一种快乐带来较大的不满足也依然偏好它,不会为了任何数量的合乎他们本性的其他快乐而舍弃它,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种被人偏好的快乐在质量是上占优,相对而言快乐是数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简言之,就是当一个人同时体会了这两种乐趣后,便会出现更喜欢其中一种的情况,那么这个乐趣就是高级的乐趣。
因为密尔认为,极少有人会因为可以尽情地享受禽兽的快乐而同意变成低等的动物;凡聪明人都不会同意变成傻瓜,凡受过教育的人都不愿意成为无知的人,凡有良心和感情的人,即使相信傻瓜、白痴和流氓比他们更满意于自己的命运,也不愿意变得自私卑鄙。
他们不会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和傻瓜共有的欲望,而舍弃自己拥有但傻瓜不拥有的东西。
我个人觉得,对于密尔的观点,即关于此项区分仅适用于一人之上,不能用于区分不同人之间的乐趣,因为每个人由于教育、社会地位、经济方面的差异所能涉及的乐趣本身起点上就是不平等的。
然而即使按照密尔的观点假设,建立在于一人之上的区分,我觉得也是值得质疑的,我假设甲因为工作及其紧张,下班的时候太累了,而且博物馆离家太远,所以他只能经常在家看搞笑无厘头电影,次数远高于无博物馆看艺术品,我们真的就能说看无厘头电影是更高级的趣味。
而按照密尔的观点,他认为“极少会有人因为尽量地享受禽兽的快乐而同意变成低等的动物,与低等的存在物相比,具有高级官能的存在物需要较多的东西才能使自己幸福”。
他还认为这是出自于人类的骄傲。
但在密尔的《功利主义》书中这样回应我的质疑,他认为人们有时候为了欢愉而放下高等快乐去求低等快乐,但在他们心里他们完全明白,“健康是更大的善事”,简言之就是他们心里已经将去博物馆看艺术品定位为更高级的乐趣。
3、如果我们国家从来没有过税收制度,而今打算采用该制度,欲征求国民的态度,你会支持吗?
我们都知道自由主义是反对税收的。
洛克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上帝创造的,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政府是不能剥夺的。
而在功利主义看来,税收是政府对资源的第二次分配,有利于减小贫富差距,而且可以通过社会福利帮助穷人,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是符合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化利益”的。
关于该不该征税的问题,一直在争论之中。
但我个人是赞成征税的,尽管每个人都对生活有自己的选择,社会保障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私有财产先于政府出现,不可剥夺。
这些我都不否认,但是我觉得我们的祖先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制定了“社会契约”,建立了国家,就意味着我们应当适当的放弃一些我们的权利。
每个人的一点点自我牺牲,就会促成社会的最大化利益。
税收再分配对于社会的稳定有很大作用,
穷人如果依靠福利救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就不敢为非作歹、胡乱犯罪,这时其他人包括富人的个人财产和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否则人们的权利和财产就会被侵犯,我觉得税收有时候就像买了一份社会保险来保护自己,即使权利遭受了侵犯,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有处伸冤,有人来管。
如此看来,我觉得税收是合理的、公正的。
4、密尔将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了改良,从“自利”转变为“自己牺牲”,他认为功利主义在行为上的标准的幸福,并非行为者一己的幸福,而是与此有关系的一切人的幸福。
当你待人就像期待他人待你一样和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那么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就达到理想完成的地步。
我觉得密尔的这些思想跟我国古代的孔子的大同世界很相近。
孔子主张建立大同世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还有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与密尔的功利主义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结:当我真正去了解功利主义的时候,我才知道其理论在人类社会中的运用价值,我更加被其魅力十足的思辨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