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原理价值与功利主义价值

马克思原理价值与功利主义价值

浅谈由马克思主义价值到道德的思考提要我们说人类在实践活动的时候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在马克思原理中指出任何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在不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我的价值判断或是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对我们来说摆正自己的价值观,来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才是最为重要的。

关键词价值道德标准功利主义在马克思原理中我们说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来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这是马原中提到的对价值的简易介绍,而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谈到的是关于马克思原理中的价值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各种价值现象,认为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但它不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价值有其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但价值不单纯是这种属性的反映,而是标志着这种属性对于个人、阶级和社会的一定的积极意义,即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

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的属性也是多方面的,因而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具有不同的价值。

就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而言,价值可分为物质的、经济的、科学的、道德的、美学的、法律的、政治的、文化的和历史的价值等等。

价值虽然不由人的需要来决定,但离开人的需要和如何满足这种需要,就不可能有价值判断。

价值虽然不单纯是客体属性的反映,但它又是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离开客体属性,价值就失去了客观基础和源泉。

价值本身正是人的某种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客体属性的特定方面的交接点。

人不仅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因而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相应地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但是,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的这些精神现象,也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的形式,如书籍、绘画、雕塑和人的各种感性行为等等,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价值都有其客观的基础和源泉,都具有客观性。

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制约这时间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就此说来我们到底该如何能正确的认知价值,确定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时非常重要的。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了几集哈佛大学里一门叫Justice(公正、公平)的哲学课,上面给出了一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6英里/小时的速度行驶。

这个时候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5名工人正在干活,你试图开始刹车,但让你惊恐的是,你的手刹不灵了!事实令人绝望,因为你很清楚,如果电车撞向这5位工人,他们必死无疑。

”“你不知道如何是好,直到你突然发现,在电轨的尽头,刚好有条岔路,而在那条岔路上,只有1个工人在干活。

电车的方向盘还没有失灵,所以你可以选择把车拐向那条分岔路,撞向那1位工人,从而救了另外5位工人。

第一个问题,此时,你觉得怎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必须选择杀死1人或者杀死5人,你会怎么选?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案例2是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

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

由这两个例子迈克教授引出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而在解释或者做出选择的时候,迈克教授就自然提出了边沁的功力主义价值观。

对于我们来说是否那5个人的价值真的远远超于1个人的,在那种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应该如何衡量,在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又该如何思考,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所以下面我们需要简单介绍下关于功力主义价值的相关内容由此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二、功利主义中的价值功利(utility)一词是自18世纪以来向传统的自然法思想和自然权利观念发起强劲的挑战,从而成为自启蒙运动后在西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派最早在严格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意义上予以系统论证的一个价值范畴,原义为“功效”、“效用”、“效益”等等。

就个人而言,“功利”即指个人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自身、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实际效益或实质性价值。

就社会而论,即指社会或社会集团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益或实质性价值。

同时功利主义也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以其特有的简明和务实精神,建立了一个以价值来衡量是非善恶的道德理论。

功利主义一般被表述为“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原理,支撑它的是一个以“功利”和“幸福”为核心的概念体系。

“功利”是功利主义的核心概念,在传统上,它是一种辨析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基本上属于伦理范畴。

近代功利主义在使用功利一词时,对其内涵进行了扩展,分别用于个体心理、行为道德性和政治生活三个领域的说明或评价。

这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功利概念自身的混乱。

因而,作为功利主义的立论基础,功利概念本身缺乏规范上的统一性。

“幸福”是功利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实际内容一般要通过“快乐”和“痛苦”两个相关概念的含义来表达。

以边沁为代表的在逻辑上比较简明的功利主义认为快乐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别,这往往给人们留下一种功利主义只追求感官快乐和物欲满足的庸俗印象,因而,容易招致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和抨击。

密尔在此对边沁功利主义作了最重要的修正,他认为快乐不仅有量的区分,而且还有质的差别,即除了感官的快乐之外,人类还享有感受更高级的快乐的心能,在他看来,这正是人超越动物而成为人的本质所在。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和功利主义价值关于道德的思考但是有些人认为功利主义在人性的构成与道德评价上高扬情感、贬损理性,认为情感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机,同时也是行为道德性评价的唯一依据,而理性只是情感的奴隶,它为情感的道德判断提供可靠的事实。

对西方功利主义精神实质的探讨,更有学者认为,功利主义为资产阶级的伦理学说,它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基础。

凡是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就是道德,否则,就是不道德,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利己主义可以说他和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是两种不同的型式。

我更同意另外一种评价:功利主义是以行为的目的和效果衡量行为价值的伦理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

功利主义认为,行为的正当与不正当取决于这些行为对受其影响的全体当事人的普遍福利所产生的效果。

与其他许多不同,功利主义不认为行为本身就具有道德价值而与该行为产生的善与恶无关,而是认为,行为在道德上正当与否,要看该行为产生的总体的善或恶,不看行为本身。

如果当马克思主义价值遭遇了伦理的两难困境,然后要我们做出决定,该如何做是好?就如前文中提到的两个例子一样,面对那样的环境我们又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价值体系。

我们对价值的理解,最一般的涵义在于,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由此形成“有用”,“有价值”,“好坏”,“善恶”,“益害”等等价值评价,“是”者,即属于有价值或正价值,“否”者即属于无价值或负价值,此外,也许还有处于两者之间的中性价值。

马克思原理中提出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但是当价值相遇道德或者是伦理价值时,我们该如何评价或是处理自己的行为?就如上面提到的例子,我们用1个人的性命换取剩下5个人的生存是否值得。

如果那5个人是才从监狱里逃出的穷凶极恶的罪犯,而那一个人是个对社会有利的科学家呢,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所以写到这里,自己觉得也有些糊涂,到底该如何利用我们对价值的认定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我们说价值的本质在于满足现实中人的某种需要,但是像这样的突发状况我们应该如何用这个理论来衡量?也许我们也只能简单的用数字上的5个人的生命重于1个人来说。

而在第二个例子中,他们杀死机舱4个人中最弱小的男孩,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在被捕的时候他们说牺牲这个孤儿来救活他们四个有家有儿女的选择并没有错,在他们的价值理解中用一个人的牺牲来满足剩下的最大幸福度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说那个男孩是同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救活他人,相信多数的人都会认为活下的四个人除了我们所说的在道德上不能原谅的吃食人肉之外,他们的选择也是迫不得已。

再换一个情节,如果男孩不同意,他也希望自己能活下来,但却遭到了剩下人的杀害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呢?如果用功利主义价值来说创造幸福最大化就是有利的行为的话,那后者的情形是正确还是错误?对于我来说,面对这样的两难情况,也许更多时候我也只能用数量上的多少来衡量价值的多少。

我们说所有价值都是相对的,因人因地而异的,这样的相对主义就成了主观主义。

既然没有客观普遍的价值标准,那么个人就成了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评论的来源和创造者,这就导致了伦理个人主义。

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未知状况下摆清楚自己的价值观点,因为毕竟更多的外界状况是我们无法预测和清楚的。

所以写这篇文章我的主要想法就是如何在道德面前来摆清自己的价值观,很多时候两难的状况我们应该如何说服自己采取自己认同的价值选择。

从马克思原理中的价值到边沁的功利主义价值,我们说其实很多时候两个观点相互关联,但也存在不同。

重要的是我们在了解这两种价值理论时该如何正确和合理的使用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中去,或者说以这两种,或是更多的价值观念来充实自我,建立正确的道德尺度才是最重要的。

在最后我想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作出决定时,想象一下,自己的行为背后的价值理论和道德原则,是否能成为每个人都必须遵照的普遍法律。

这个准则,是否能作为一个普遍规律,让所有人都受益?这些问题是所有人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学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