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金融机构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关系交错,因此了解各个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和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 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1.定义: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国家机关,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2.性质:双重身份:国家行政管理机关、银行
3.特殊性的表现:(1) 业务对象:政府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不是一般的工商企业或者个人
(2) 业务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
(3) 拥有货币发行权
二、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资产负债表:P34页:表2‐1
(二)主要业务
1.资产业务:
(1)对商业银行:贴现与放贷:商业银行的贴现,针对紧急状况下的最后清偿,防止恐慌,投放货币
(2)政府贷款:弥补财政赤字,如果规模过大,引起通货膨胀
对中央银行贷款采取两种方式:透支+直接贷款
(3)证券买卖: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发行的债券,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
(4)黄金、外汇储备业务:黄金、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货币的投放
2.负债业务:
(1)货币发行业务:现金货币、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存款货币
注意:流通领域中的信用货币是一种债务货币,包括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
现金货币是中央银行对持有人的债务凭证,存款货币是商业银行对持有人的债务凭证。
(2)存款业务:金融机构存款、政府存款
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在央行的存款+库存现金
②一般而言,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不支付利息
(3)其他负债业务
3.中间业务:办理资金划拨清算和转移业务:集中票据交换、异地资金转移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银行职能:针对政府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不是企业和个人
1.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1)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存入央行的准备金+现金=R+C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2)最终货币=流通领域的现金+存款=C+R
2.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清算
3.政府的银行: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货币金融事务,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二)政策职能:代表政府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现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
1.货币政策的含义: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及利
率的方针和政策的总和。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相同: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3.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超额准备金率下降,商业银行放贷能力下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超额准备金率上涨,商业银行放贷能力提高
(2)贴现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贴现贷款时收取的利率
贴现率提高:商行获得资金的成本增高,抑制商行放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3)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买入债券: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下降,促进就业和投资
公开市场出售债券:减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上升,抑制消费和投资过热
4.中介目标及操作目标:及时了解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方向和强度,反映货币政策松紧的效果信号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具有的特性: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
参数变量:货币供给总量,长期利率
(2)操作目标:随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中央银行对其可控性较强
选择前提:拥有三性,即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
参数变量: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现金+存款准备金) 央行借助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目标上,影响中介目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P45图2‐2 5.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用什么工具,以什么途径,什么方式发挥作用
(1) 利率传导机制:凯恩斯主义,强调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作用图见教材P45
(2) 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强调货币供应量在传导机制过程中的直接效果,作用图教材P46
(3) 银行信贷传导机制:从商业银行信贷角度分析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作用图见教材P46
(三) 监督管理职能
第二节 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1.商业银行是企业,以赢利为目的
2.产品为货币,活动范围是货币信用领域,而不是生产服务领域
3.综合性多功能企业,具有存款货币创造功能
二、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负债业务——银行的资金来源
1.自有资金:所有者实际投入银行的各种资金、财产和物资,一般保持在8%-10%
(1)来源:股份资本、留存盈余、资本公积、风险准备金等
(2)作用:设立银行的前提、银行信誉的基础、保障存款客户免受损失
2.外来资金:
(1) 存款负债:吸收存款,具体为:活期、定期和储蓄存款
(2) 借款负债:同业拆借、中央银行借款(直接+再贴现)、发行金融债券、回购协议
(二)资产业务——使用已获取的资金
1.现金资产:库存现金、中央银行存款、同业存放等
2.贷款业务:获得高于存款利率的利息
3.贴现业务:相当于有抵押的贷款(注意:贷款与贴现的区别)
4.证券投资:(1)目的:三性;(2)规定:严格规定范围和数量,控制风险性
(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1.中间业务:独立于资产负债表的业务,不存在资产负债方面的风险;收取手续费为目的
(1)结算业务:代收代付业务 同城结算:支票结算;异地结算:汇兑、托收、信用证
(2)代理业务: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不垫付,不参与分享收益,只收取代理费
(3)代理融通业务:承诺应收账款业务,银行以代理人身份收取应收账款,并为委托人融资
(4)信托业务:受客户委托代为管理、营运、处理有关钱财的业务
(5)租赁业务:购买所需设备,租给客户使用,收取租金
(6)银行卡业务: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等
2.狭义表外业务:独立于资产负债表,但属于或有负债、或有资产的业务
(1)承诺类业务:信用额度、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
(2)担保类业务:应要做担保,商业汇票承兑业务等
(3)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业务:期货、期权、互换等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闲置资金合理配置,变闲为宝,变小为大,变短为长
2.支付中介职能:清算债权债务关系的结算中心
3.信用创造职能:货币乘数效应
4.金融服务职能:咨询、代收、信托等
第三节 其他主要金融机构
一、投资银行
1.投资银行的定义:在资本市场上,为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筹集长期资金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
2.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1)资金来源:投资银行:依靠自己发行的股票、债券筹资,少有定期存款
(2)市场定位:投资银行:资本市场为核心;商业银行:货币市场的核心
(3)融资性质:投资银行:直接融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
(4)业务重点:投资银行:证券承销、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商业银行:吸存放贷
(5)收益源:投资银行:手续费、佣金;商业银行:存贷利差
3.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证券承销、证券交易、公司并购、项目融资、风险资本投资
二、保险公司
1.保险公司是专门进行保险或再保险业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
2.资金来源:保险费
3.资金用途:投资,用于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
4.基本功能:分散风险、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5.业务范围: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
三、投资基金
1.资金来源:发行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专人管理
2.资金用途:投资于证券,并将收益分配给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持有人
3.类型:(1) 组织形式划分:公司型基金、契约型基金(二者的区别)
(2) 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可否被赎回: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赎回还是转让获利)
(3) 投资对象划分: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期货基金
4.特点:规模经营、专家管理、分散投资
5.交易:(1) 封闭型或受益型:二级市场完成,自由转让
(2) 开放型:投资者向基金管理公司认购,到基金管理公司赎回
四、信托公司
1.信托:委托人基于信任,将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名义按受益人的利益管理处分财产
2.涉及人员: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
3.信托与代理的区别:(1) 权限:信托>代理
(2) 受益人:信托可以是第三方,而代理只能是被代理方
五、养老或退休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