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2019高考地理二轮通用非选大题练习(三)及答案

(完整)2019高考地理二轮通用非选大题练习(三)及答案

2019高考地理二轮通用非选大题练习(三)及答案1、(2019·合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鄱阳湖流域位于长江干流南侧。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于2003年首次蓄水发电,2006年建成后,一般于每年汛末蓄水,枯水期三峡水库清水下泄,下游河道侵蚀作用加强。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造成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长。

2009年,有关部门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的方案,该方案遭到长江下游省市的反对。

下图是长江流域局部图,下表为长江径流流入鄱阳湖年平均状况表。

长江径流流入鄱阳湖年平均状况项目洪水天数径流量时间1953-2003年13.19 24.5×108 m32003年后9.17 18.8×108 m3(1)分析2003(2)说明2003年后长江汛期流入鄱阳湖年径流量减小的原因。

(3)分析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启用后鄱阳湖枯水期提前的原因。

(4)阐述长江湖口段下游省市反对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的理由。

解析:(1)由“水库清水下泄,下游河道侵蚀作用加强”,可知,关键在于“清水”(泥沙少)和“下泄”(水量增加)两方面。

(2)河水与湖水的补给关系关键在于水位高低。

水库对下游河水起到调节作用,导致河流水位下降;同时上题告知河道侵蚀增强,则同样水量下水位降低。

(3)枯水期提前,就是水量提前减少,只能是流入长江的水量增加所致。

(4)由题意可知,总体上是湖水补给长江水。

则修建水利枢纽,必然减少下泄到长江的湖水量,使下游水量减少,并带来一系列问题。

答案:(1)三峡水库拦截泥沙,枯水期含沙量较小的清水下泄,泥沙堆积作用减小;三峡水库调节径流,(蓄水结束后)枯水期水库下游平均径流量增加,流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加强。

(2)长江汛期,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长江干流发生大洪水频率降低,洪水位下降,天数减少;建坝后,湖口段长江河道侵蚀作用加强,河床加深,长江洪水不易流入鄱阳湖。

(3)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湖口段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与长江水位落差加大,将加速湖水外泄,导致枯水时间提前;湖口段长江河床受侵蚀加深,增加了鄱阳湖水向长江的下泄量。

(4)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将会拦截入江湖水,长江下游径流量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可能导致长江下游省市枯水期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有洄游习性的鱼类无法正常排卵,处在灭绝边缘,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可能会给长江下游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河流的自然水文过程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至关重要。

水流挟带营养盐、溶解气体、泥沙等物质向下游流动,是河流物理化学过程与地貌形成过程的驱动力。

同时,河流流量的变化将引发生物的生活行为,如鱼类产卵、树种散布等。

图1为黄河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图中阴影部分)位置图,图2为黄河河口湿地典型植被生活史过程与河流水文过程关系示意图。

(1)简述高流量过程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

(6分)(2)据图分析河流流量变化对湿地生物生长的影响。

(6分)(3)推测黄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曾经退化的原因。

(6分)(4)结合河流水文变化特点,提出修复黄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议。

(6分)解析:(1)从示意图看,高流量过程,流量增加,水位上升,流速加快,挟带的泥沙量增加等。

(2)从图中可以发现流量变化的不同阶段对应生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芦苇等在培育、发芽阶段需要水量较少,营养生长阶段需水量大,生殖后期、种子扩散阶段需水量减少等。

(3)由湿地退化可推断黄河径流量减少,径流量的减少有自然原因,更是上游用水量增加的结果。

(4)从图中可知,水文特征变化直接影响生物生长,近年来流量减少,导致湿地退缩。

修复黄河湿地生态系统,要通过人工调节。

答案:(1)流量迅速增加且增幅变大,流速加快,水位升高;水体中溶解氧与营养物质增加;挟带的泥沙量增加等。

(2)河流流量的变化将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植被的行为特征。

如芦苇在每年3月初开始发芽,5月中旬后,进入营养生长期,需水量大,8月中旬以后,芦苇进入生殖生长期,需水量降低。

4-9月是黄河河口水文过程的高流量时期,对应着河口典型湿生植被,如芦苇、翅碱蓬的发芽成苗、生长等关键阶段。

(3)上游人口增加,工农业用水量增加,导致下游流量减少,水位下降,甚至出现河流断流;水流挟带营养盐、溶解气体、泥沙等物质减少;湿地生物锐减,生态系统退化。

(4)借助黄河调水调沙活动,增加洪峰流量,使尽可能出现洪水漫滩过程;4-5月适当增大流量,促进湿地生物发芽生长等。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下面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高中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他们所在城市的相关信息。

图1为该城市及郊区地形剖面图,图2为该城市1990年和2010年土地覆盖百分比。

下表为该城市市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

时间1月4月7月10月全年气温差(℃) 5.2 6.0 5.4 6.0 5.5(1)(2)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给该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近地面污染物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1)结合地形和植被状况分析。

从地形看,该地处于背风坡,风速小,导致自净能力下降;从植被看,华北地区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城市绿化带中的树木落叶,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2)要根据图2明确该城市土地利用上的变化,即城市不透水层面积大大增加,实质上是地面硬化,由此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3)由表可知,城郊之间的温差较大,说明热岛效应较强烈,因此在城郊之间形成城市风环流,为了减少市区的污染,郊区有污染的工厂应当布局在城市风环流下沉气流(距离)之外的区域,并在郊区提高绿化率,净化回归到城市的气流。

答案:(1)该市地处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风速小;冬季气温低,植被处于休眠期(树木落叶),对污染气体的净化作用减弱。

(2)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内涝的形成;城市水资源更加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3)由于城郊之间的温差产生了热力环流,污染物随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市区。

措施:郊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环流(热力环流)下沉气流(距离)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铜陵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资源的开采持续数千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

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

它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的开采,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这座因铜得名、因铜而兴的古老城市,如今正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材料二下图示意铜陵市周边地区概况。

材料三下图示意铜陵市有色金属工业生态产业链网。

(1)结合材料,分析铜陵市早期成为铜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分析铜陵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近年来铜陵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市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1)资源型工业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从资源、能源、交通及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2)老工业基地面临的主要问题相似,可迁移德国鲁尔工业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来进行作答。

(3)从材料三图中可以看到,有色金属产业链不断细化、延长,技术水平提高,产品丰富程度提高,矿区进行回填。

再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铜矿资源丰富;煤炭和水资源丰富;铁路和长江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铜制品市场广阔。

(2)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

(3)围绕铜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污染,实现矿区再利用。

5、读美国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分布图与迈阿密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佛罗里达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平均海拔低于35 m。

境内有河流17 116条,湖泊3万多个,其南部分布着大片沼泽,保持着原生的自然状态。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大沼泽地区面临着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图为美国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分布图与迈阿密气候资料图。

(1)描述图示大沼泽形成的有利条件。

(2)大沼泽沿海部分的水位变化较大,试分析原因。

(3)试推测大沼泽因人为活动可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沼泽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1)沼泽的形成一般与充足的水源(多在湿润地区)、一定的土壤条件(下渗困难)、低平的地势(排水不畅)等密切相关。

图示大沼泽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地区,属于湿润气候,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在流入大海时受海水顶托作用,其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广阔的湿地。

(2)大部分地区位于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平均海拔低。

随着潮汐的涨落,大沼泽沿海部分水位也会涨落;该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旱季沼泽水位下降,雨季水位上升;飓风过境时,会带来大量降水或在沿海形成风暴潮,水位大幅上涨。

(3)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消耗大量水资源,势必导致大沼泽地区湿地面积缩小、水资源短缺,加上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污染和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针对这些问题,应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当地的水土资源,防治水污染,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答案:(1)降水丰富,河湖密布,水源充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海水顶托。

(2)大沼泽海拔低,地形平坦;随着潮汐的涨落,大沼泽水位也会随之涨落;该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旱季沼泽水位下降,雨季水位上升;飓风过境时,带来大量降水或形成风暴潮,水位大幅上涨。

(3)问题:大沼泽地区生态系统蓄水量减小,旱季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水污染严重;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建议:合理规划、管理城市供水;进行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成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