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回延安》导学案

2018《回延安》导学案

教出时间: ____ 年____月 ____日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 帮扶对子签名:______
五、合作探究: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3.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明确: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4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