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市公共交通分担率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杭州市公共交通分担率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杭州市公共交通分担率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城市交通建设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公共交通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也是完善城市自身的需要。

针对杭州市公共交通分担率不高,杭城交通拥堵现象频发的现状,本文分别从出行者特征、出行特征、交通设施服务水平及所处环境这4个方面进行调研,了解杭州市公交分担率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公交分担率。

标签:公共交通分担率;提升策略;公交优先;财政补贴目前,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它不仅可以缓解城市拥堵问题,还是完善城市本身的需要。

在我国,公共交通包括公交地铁、出租车和公共自行车等多种形式,但是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分担率低下,如何合理有效地提高城市公交分担率成为大众化问题。

公共交通分担率简称公交分担率,是指城市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等)出行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这是衡量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一般而言,公共交通分担率越高,城市交通越顺畅,堵车现象越少,其计算公式为公交分担率=乘坐出行总人次/出行总人次*100%。

本文针对杭州市的公共交通问题进行研究,了解杭州市公共交通分担率的程度,并深入分析造成此状况的原因,最后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一、交通分担率影响因素分析借助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辅之以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同时根据实地访谈过程中民生民意的反映,本文从出行者特征、出行特征、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三个方面探讨公交分担率的影响因素。

(一)出行者特征出行者特征指出行者个人本身的基本特征。

本文选取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拥有私家车情况、拥有驾照情况、拥有公交IC卡情况这六个因素,将各项出行者特征与是否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进行交叉分析,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

性别: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其P值为0.648,大于0.05,说明性别与居民是否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相关性不大。

年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其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年龄与居民是否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出行方式各异,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使用公交出行约占69%,其余年龄层次的居民绝大部分不选择公交出行,年龄较大的居民一般自身拥有私家车,其出行使用公交的频率也会相应降低。

文化水平: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其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文化程度与居民是否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居民出行方式全部为私家车出行,而学历越高其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也随之增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接受的教育水平越高,对于解决交通拥堵、提升公交分担率等社会问题也更有责任心。

拥有驾照情况: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其P值为0.006,小于0.05,说明拥有驾照情况与居民是否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拥有驾照的居民中有95%更倾向于使用私家车出行,居民考取驾照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出行。

杭城每年报考驾照的人数不断增长,其中大学生群体更是驾考的主力军。

IC卡拥有: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其P值为0.152,大于0.05,说明公交IC 卡持有情况与居民是否使用公共交通出行不存在相关关系。

公交IC卡等交通用卡使得居民可以减少现金的支付,且方便携带,简化居民的日常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每家每户都拥有了私家车,私家车出行更为方便快捷,因此公交IC卡的优势日渐趋弱,其对居民出行是否使用公共交通的影响也渐渐减少。

(二)出行特征出行特征主要指出行的特点要求。

本文从出行目的、出行距离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出行时间与出行距离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不分析出行距离)。

出行目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其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出行目的与居民是否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在和居民进行实地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上班、上学、出差等刚性出行目的,由于其日常性的反复,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出行方式;而对于娱乐、购物等柔性的出行目的,其随机性比较大,是否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视情况而定。

出行距离:参考论文《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黄树森、宋瑞、陶媛,2008),引用文章中的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出行距离小于2千米时,大部分居民采用步行方式;当出行距离增加至10千米时,采用步行方式的居民寥寥无几;在出行距离为2—10千米时,大部分居民使用常规公交和私家车出行;但在出行距离为10千米以上时,私家车出行占主导地位。

这意味着出行时间一般受出行距离影响,出行时间越短,居民越倾向于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反之则更愿意使用私家车出行。

(三)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主要指现存的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的高低,主要包括舒适度、行驶速度、准点率等,本文选取了公共汽车、地铁、出租车、公共自行车四类公共交通进行分析。

将各类交通设施的相关特点与居民是否使用公共交通进行交叉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公交车:杭州市公交车准点率低、乘车环境差,这是导致人们放弃公交而选择私家车出行的重要原因。

在上下班高峰期,公交车发车频率无法跟上客流量,且准点率低,居民多更倾向于私家车出行,然而私家车越多,道路交通越拥挤,时间延误增多,这又致使公交车准点率下降,形成了公交车发展的恶性循环。

因此如何有效地贯彻落实“公交优先”政策至关重要。

公交车的舒适程度主要取决于车内环境、乘车过程的舒适度。

而公交车的车内环境差,乘客过多还会导致拥挤,减少了人们的乘车效用,增加了偷窃事件的发生率,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由于道路交通建设的问题,公交车的站点设置有时出现失误,“断头路”、“单行路”层出不穷,导致居民使用公交车出行相当不便,从而人们放弃公交车出行。

在实地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公交车存在其他问题,如快速公交的专用车道疏于管理,公交专用车道被占用现象严重,其运行车速其实并不快,对客流压力分担作用并不明显;公交车班次间隔时间长、不均衡;部分道路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统筹性,部分落后地段甚至新兴地段的道路缺乏公交线路等。

地铁:快捷方便、车内环境良好与居民是否使用地铁出行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在地铁产业的不断发展之下,许多乘客更倾向于地铁出行,而地铁的方便快捷、车内环境的良好也是吸引乘客的重要因素。

但是事实上,这并不能提高公交分担率,人们只是将地铁作为公交车的替代品,减少了公交车的人流量,增加了地铁的客流量。

出租车:问卷调查数据表明,高峰期打车难、出租车受政府管制、交接班打车难这三个因素与居民是否使用出租车出行不存在相关关系。

在实地访谈过程中仍有部分居民指出出租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杭州市出租受到政府严格管制,运行成本高,影响了人们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政府管制使得出租车供不应求,在很多地段打车是一件“技术活”。

为了提升市容市貌,政府相继出台了出租车”5+1”考核制度,大力鼓励、推动出租车高档化、美观化,并对出租车行业的风貌进行整改。

这提高了出租车运营成本,使得更多居民选择私家车或其他方式出行,杭州市出租车客流分担率呈下降趋势。

许多司机为了在客流丰富的地方载客,果断拒绝前往偏远地段。

出租车由于自身数量有限,分担现有客流已经使其市场几乎达到饱和状态,更无法吸引不经常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因而出租车对公共交通分担能力十分有限。

虽然随着滴滴和快的打车、Uber打车等新兴打车软件的产生,出租车的使用频率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广泛,但这仍然无法从本质上提高杭州市的公共交通分担率。

公共自行车: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的布点设置并不十分合理,需要进一步科学合理规划并重新布置。

西湖景区、大学园区等地区公共自行车投放较为密集,而有些地区又太过疏散,不合理的投放地点导致借用、归还自行车成为一大难题。

再者,公共自行车必须办理相关的手续方可使用,其借用和归还手续麻烦,导致使用群体减少。

总之,公共自行车体系的自身缺陷导致其使用率不高。

二、公共交通分担率调研结论根据以上调研情况,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一是居民出行方式多样化,个人素质高低影响出行率。

二是私家车出行优势明显,提高私家车使用成本刻不容缓。

三是公共交通劣势显著,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四是城市环境安排不合理,政策环境监管需加强。

五是城市拥堵现象频繁,公交分担率依旧较低。

三、公交分担率提升策略与建议(一)加强素质教育,宣扬绿色出行调研发现,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对杭城交通拥堵问题越有责任感,更愿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因此加强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要向孩子从小灌输绿色出行的道理,使其了解私家车出行对环境、对社会会造成的危害;可在社区、公园内定期举办绿色出行的宣传活动。

(二)提高私家车使用成本,限制私家车过度使用道路作为公共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无需支付额外的使用成本,易被居民过度使用。

首先,政府可以对私家车主收取一定的道路拥堵费。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收取交通拥堵费,利用经济杠杆将城市交通道路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收费的形式内部化,是实现城市交通资源的最优利用。

其次,可以实施差别化的停车收费政策。

针对不同路段、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实行级差费率或累进制费率使居民在出行前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重新对出行成本、时间成本进行衡量后再做决定,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或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一旦私家车使用成本增高,私家车主便会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方式,从而提加公共交通分担率。

(三)完善公共交通自身缺陷,提高居民消费满意度针对现行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城市公共汽车应该提高其准点率,贯彻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使乘客可以准时乘车,不耽误其正常的行程。

同时发展公交车、地铁、公共自行车等多种类型的交通工具,实现客流在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转换,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转换,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省时省事。

针对出租车的种种问题,司机应当提高自身素质,不无理拒载乘客,不在特殊时段坐地起价,政府也应加强对出租车的监督和管理。

出租车公司可实行错时交接班政策,提供相应的补贴和休息政策,安排部分出租车在一定时段内不进行交接班,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公共自行车体系也应不断改革创新,降低借车门槛,合理设置公共自行车的配置点,使还车、借车方便有序。

(四)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线路,不断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一是合理规划公共交通。

因地制宜地优化线路布局,对城市外围与核心区域要区别对待,将外围的长线与城区的短线相结合,调整城乡公交线路布局,选择几个城郊节点设置长、短途换乘的枢纽站;对于偏僻地区的交通线路设置,更是要合理科学地计算新增线路开设的人流量和成本,合理配置公交资源,合理安排班车出行的时间间隔和车票售价。

二是加快城市公交系统建设,尽快在杭州建成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及多条快速公交线路、相关枢纽站和换乘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