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伦敦:Under-ground;纽约:Subway ;巴黎:Metro • 地铁的特征
— 地铁列车编组一般4 ~10辆,大多数城市为6 ~8辆,最小运营 时间为20min。地铁线路站间距一般为1km,中心区比较短,外围区 比较长。地铁列车平均运营速度为30 ~40km/h,每小时运输量为3 万~7万人次,主要服务于城市中心城区。 — 由于路权完全隔离,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地铁建设成本最 高,城市中心区采用地下隧道形式,造价昂贵。城市外围区和郊区 的地铁为地面和高架形式,成本相对较低。
• 城市性质:是一个城市在国家城市网络中所担负的功能。 • 城市自然条件: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区德地势、
城市建成区平面形状及气候条件等。
一般而言,城市用地形态、用地功能布局、城市人口的分布特征、出行距离 和出行的时空分布、出行量的大小对公共交通结构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城市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交通结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河流、 海湾、湖泊高山等天然阻隔限制了城市形态,阻断了交通线路或改变了城市 网络形态,如武汉、广州、大连、天津、兰州等城市。
• 我国目前各城市实行公交企业补贴政策,这对于保持某 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比重是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的。
我国1985年 曾规定
大大城城市市应应以以公公共共交交通通为为主主,,有有条条件件的的城城市市要要逐逐步步建建立立快快 速速轨轨道道交交通通,,发发展展多多样样化化的的公公共共汽汽车车、、电电车车、、出出租租车车。。 对对自自行行车车的的发发展展是是党党控控制制并并限限制制社社会会团团体体客客车车与与公公务务车车
公共客运系统换乘枢纽规划设计
主讲: 魏中华 weizhonghua@
讲在前面
• 考核重点: • 成绩构成:
• 课堂纪律
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平时成绩 20% 大作业 20% 期末考试 60%
讲在前面
• 课程简介
• 区别枢纽城市
• 客运、货运枢纽(物流中心) • 公共交通枢纽
• 学会处理哪些问题
第一章 公共客运系统换乘枢纽系统特性
• 1.1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程 • 1.1.1公共交通发展历程
• 城市公共交通产业是运用交通工具与设施,实现人的空间移 动,为人们提供出行服务的一类产业。机动型初级阶段
畜力动力型阶段
1.1.2 我国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 1.城市居民出行中各种交通方式的比例构成
在江河湖海等水域分隔的城市,轮渡是公共交通系统德尔重要组成部分。轮渡在 我国的香港、上海、美国的纽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越江或者跨海桥隧 和地铁尚未建成前,轮渡称为这些城市越江或跨海交通的味一觉汤方式。
图1.1 公共交通系统构成、结构构成及功能图(a、b、c)
1.2.2 公共交通方式的特征
1.3 公共交通结构的影响因素
• 概念: • 公共交通结构是指公共交通方式构成的状态,即城市居
民在出行中采用各种交通方式所占的比例关系。
交通政策
影响公共交通 结构的因素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 城市规划
公共交通发展水平
1.3.1 交通政策与公共交通
• 国家或政府的宏观交通发展战略、经济投资政策的确定 和实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发展 方向水平。
• 公共客运枢纽的概念:
公共客运枢纽作为大城市交通系统的一种重要组成形 式,是大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的重要衔接点,集有 多条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运输线路、多种交通方式、具有 必要的服务功能和控制设备,为大城市的内外交通转换 提供场所的、集交通、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 设施。
• 公共客运枢纽的功能及意义
(3)区域铁路
• 概念: 一般由铁路部门运营管理,路团有隔离式的,也有信号平面交叉 口,提供长距离的运输服务,在所有交通方式中其技术与运营标准 最高。
• 特性: — 其牵引动力一般采用电力,也有内燃,车辆可以独立运营,乘坐 舒适度比较高。 — 区域铁路平均出入距离长(美国平均为35km),站间距长(一般 为3~5km),运营时速高,可靠性强。客流具有方向性,因此,运 营间隔变化较大,高峰时段需要与市区相类似的运营服务间隔,而 平时客流较少时,运营间隔较长。 — 区域铁路大多是既有国家铁路的改造,因此建设成本更低。
• 参考资料
• 《公共客运系统换成枢纽规划设计》
韩印等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 《交通枢纽与港站》胡列格等编著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课程结构
• 第一章 公共客运系统换乘枢纽系统特性 • 第二章 公共客运系统换乘枢纽规划设计基础理论 • 第三章 换乘枢纽客流预测 • 第四章 公共客运系统换乘枢纽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 第五章 客流换乘枢纽网络连接可靠性 • 第六章 客流换乘枢纽网络连接可达性 • 第七章 客流换乘枢纽与对外交通方式衔接规划 • 第八章 中心城区外停车换乘规划布局 • 第九章 公共客运系统换乘枢纽规划设计评价方法
方便线路的交叉和延伸, 方便连接城市的歌歌功能小区, 为城市交通的合理组织提供有利得条件。
是个汇总交通方式衔接的地点, 是实现交通方式和交通性质转变的场所。
主要功能
把城市内部交通和城市的对外交通有机的结合,有益 于减少居民采用私人交通方式出行,缓解城市内部 交通压力,降低城市交通污染,发展绿色交通。
地铁是当今城市中心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2)轻轨
• 概念 — 是一种中运量的轨道交通,列车编组一般为4辆以 下,适用于中等规模城市,在西欧和北美地区的中小城 市被广泛采用。
• 轻轨特性 — 轻轨大部分是隔离式的路权专用,其大部分线路采用 路面形式(地面线路和高架线路),只有进去城市中心 区才采用地下隧道形式,故其建设成本较地铁低。路权 隔离程度一般在40%~60%。 — 与地铁相比,站间距小,一般小于1km,运营速度2 0~40km/h,每小时运输量0.6万~2万人次,高峰小时可 达1万~3万人次。
— 居民乘车出行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占绝对优势 — 常规公交仍是客运方式的主体(表1.1) — 客运交通结构不稳定(表1.2) (1)机动车保持快速增长,汽车、摩托车为机动车的主体构成部分 (2)载客汽车增长较快 (3)载货汽车增长相对缓慢 (4)营运机动车稳步增长 (5)私人机动车继续保持增长 (6)进口汽车保有量继续增长 (7)机动车驾驶人保持高增长态势
1.3.4 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与公共交通结构
• 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内容 —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数量、质量及服务水平,如建 立公交优先信号、公交专用道,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及方 便居民换乘的大型综合换乘枢纽、增加运营的公交车等 等。
• 合理的公共交通结构 — 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交通意识、居民 交通需求和交通设施水平的基础上,各公共交通方式的 组合,其合理性事暂时的、相对的。其最终目的是不断 根据状况进行调整,满足居民不断变化的出行需求,并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务。
1.2 公共交通系统的分类和方式特征
• 1.2.1 公共交通系统的分类
按路权 使用分类
混合交通 物理隔离 全封闭形式
按客运 功能分类
大容量公共交通
公共汽(电)车 轨道交通
辅助公共交通
出租车 租赁车
轮渡
• 公共汽(电)车 • 概念
— 是路面公共交通,其速度一般设计在10~20km/h, 线路容量为2400 ~8000人次/h。 • 分类 — 公共汽车:靠燃烧天然气或者汽油为动力。分为铰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组成: 线路网、车辆段、停车场及其他运营设备。
• 分类 • 城市轨道交通一般按期技术特性、运量、区域服务功能
等分为地铁、轻轨和区域铁路等。
(1)地铁
• 地铁的名称 地铁系统在许多城市被称为大容量快速交通
(Mass Rapid Transit)或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Rapid Transit System)德国:U-bahn;
2)较强出租车在道路交通上的使用管理,如建立出租车扬招点, 避免出租车对其他车辆尤其是因停靠公交车站而对公交车辆的干扰; 在城市高架道路喜爱乃空驶的出租车行驶等。
2.轮渡
• 概念: 是水上的公共客运交通方式,用来弥补因水域分隔出现 的交通中断。
• 要求: — 具有固定的线路,其线路规划依赖于城市道路系统的 规划、越江桥隧及地铁的规划,主要弥补越江交通的不 足。 — 两侧应有相应的公交线路终点站或过境站,以保持公 共交通的连续性。
的的发发展展。。
1.3.2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与公共交通结构
• 合理的公共交通结构,不仅取决于交通政策的支持,还 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实现其合理规划的保障。贴别 是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没有国 家和地方的财政支持,是无法修建起来的。
1.3.3 城市规划与公共交通
• 城市规划的内容 — 城市性质 — 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 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布局形式)
辅助公共交通系统
• 概念: • 是公共交通系统的补充,以满足乘客不同的雏形需求为
目的,同时提供水上轮渡服务,包括出租车,租赁车、 轮渡等。 • 1.出租车 • 特点: — 没有固定的行驶线路,而且仅为个体乘客提供服务,
中途不搭其他的乘客。 — 其服务对象是公众,不是车辆的所有者。 — 可达性最高,基本能实现门到门的运输。 — 费用较高。
1.出租车
• 出租车在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的功能: — 作为小汽车交通的替代品,为那些无车者提供一种替 代服务; — 作为轨道交通的驳运工具,为那些长距离乘客提供一 种到轨道交通车站的短驳运出行服务。
• 出租车系统规划的内容
1)出租车拥有的规划,根据出行需求预测出租车车辆数, 减少因供过于求而造成道路资源利用率低和由此引起的城市交通拥挤现象。
接式、单机、小型巴士等。 — 无轨电车:气动力来源于电力,需要有电力架空线。 — 有轨电车:不仅需要有电力架空线,还需要按照规
定路线所铺设的相应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