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宝山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剖析

上海市宝山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剖析

第一章前言1.1任务来源根据市委市府对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要求做到“把专业规划向郊区延伸,做到专业规划全覆盖”的指示精神和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以沪交规[2003]第521号问《关于开展郊区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开展新一轮交通专业规划编制工作。

特别是宝山区的区委区府对宝山区城市建设发展同城市的交通发展相协调,尤其是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等课题的高度重视。

因此2005年2月,由宝山区城市交通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徐道钫工作室,进行宝山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方案的编制,其研究内容有:●系统规模,按客源强度、不同交通方式的分配结果,分析既有设施的状态、存在问题等,确定公共交通系统的总规模和要求的总运输能力;●从上述系统的总规模,研究确定线路的总里程(分轨道线和常规地面公共交通线)。

结合分析地区内的交通走廊、用地状况,确定合理的线路长度(走向)、线路的数量、级别和分布;●按周边用地结构,编制公交线网,以我国有关交通规划规范,校核线网的技术指标:密度、等级、形态……等;●研究公交枢纽站,确定枢纽站的定义、标准、规模。

结合地区特点、需求,进行布局研究。

提供一般过境站、终点站的典型设计;以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确定站点设施的分布规则,组合形态等。

●公交的配套设施:停车场、车辆段的研究,规模、数量、分布及在停车场上部开发的可能和相应的建议方案;●公交线的运营方式、服务水平的确定,及为达到目的需要的措施建议;●公交线网的分期实施计划;●有关的政策探讨,管理、实施的建议;●线网的确定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最后确定一个推荐方案;●系统的综合评价。

研究工作确定后,本工作室立即组成项目咨询组进行工作,鉴于本项目涉及范围较广,情况较为复杂,项目组会同市城市交通管理局,有关部门深入至运营单位,就宝山区范围内的有关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其次,项目组就一些重大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向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区城市规划管理局进行了征询。

另外项目组还就现有的公共交通运营情况专门听取了市公交客运处、地铁运营公司、久事公司以及港口管理局有关业务主管专家的意见,并就公交线路的调整、新辟以及同陆岛交通的联系、轨道交通的衔接进行了逐条研究,并在05年的7月份先后向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区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就初步方案的设想进行了汇报,并听取了有关领导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本报告。

1.2编制依据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2000—2020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宝山区规划管理局3)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2002)35号文4)罗店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市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5)罗泾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6)上海市宝山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7)罗泾地区结构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上海市宝山区大场老镇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市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9)宝山工业园区发展专题研究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0)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2000—2020年)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11)城市交通“十五”计划与到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12)关于编制区(县)交通规划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13)上海市城市交通规划纲要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14)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5)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上海市人民政府16)上海市公交历年《统计手册》上海市公交公司17)上海市宝山区道路专业规划(2005—2020)上海市市政工程研究院18)宝山区人口规模的专题研究1.3研究范围宝山区地处上海市域北部,原由陆地和岛屿两部分组成(现岛屿部分划归崇明县)。

陆域东北濒长江,东临黄浦江,南与杨浦、虹口、闸北、普陀四区比邻,西与嘉定交界,西北与江苏太仓为邻,横贯中部的环北大道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面积为300平方公里,人口125.5万人,全区辖吴淞、海滨、泗塘、友谊、通河5个街道以及月浦、罗店、大场、杨行、罗泾、顾村、高境、庙行、淞南等9个镇。

本次公交规划的研究范围基本包含了整个宝山区域范围,以及同周边区域的关系,其中研究的重点是宝山区的陆域部分,其重中之重为郊环以南部分。

而岛屿部分因已划归崇明县,在本次规划中只作一般的研究。

1.4时限本次规划研究的期限为:近期:2010年;中期:2010年(初步构建小康框架);远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

1.5技术路线基本框架图如下:第二章宝山区城市规划发展历史与公共交通发展历史回顾2.1民国时期1930年《上海分区及交通计划图》中,确定在吴淞镇以南,殷行镇以北沿江一带,江水较深地区开辟新商港,并利用蕴藻浜作为内河船只与江海船舶联运的枢纽,同时考虑到蕴藻浜以西沿铁路一带将来运输便利、地价低廉,规划为工业区。

2.2五十年代2.2.1城市建设规划在《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城市规划草图》和《上海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规划新辟包括蕴藻浜工业区在内的八个工业区,住宅建设则结合工业区布局,在吴淞安排居住区。

1958年上钢一厂进行原址扩建,并同时规划建设上海市第五钢铁厂,这就奠定了吴淞作为钢铁工业基地的基础。

工业用地安排在蕴藻浜以北,同济路以西,宝杨路以南,北泗塘以东和蕴藻浜以南,郝桥港以西,长江路以北,南泗塘以东范围内。

居住用地主要布置在西泗塘以东,长江路附近,另外在长江路南、南泗塘西侧建设另一个居住区,蕴藻浜以北利用吴淞镇改建扩建,并在江杨北路或宝山附近预留居住备用地。

对外交通主要建南何支线的岔线以及蕴藻浜的水运。

2.2.2公共客运交通这一时期宝山地区共有5条公交线路,占全市线路条数的 5.26%,线路长度95.373公里,占全市线路长度的6.89%。

5条线路中2条市区线路,即51、52路;三条郊区线路分别是:北站至罗泾的北罗线、吴淞至嘉定的淞嘉线和吴淞至杨行的淞杨线。

2.3八十年代2.3.1城市规划建设在1982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84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和198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修改稿)》中都明确: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开发“两翼”。

随着1978年国务院批准了宝山钢铁总厂作为沿海地区大型钢铁基地,这样使得吴淞成为以冶金工业为主的卫星城,并开辟罗泾港区,建设电厂、煤气厂、污水处理厂以及建材工业基地。

这一时期,宝山区的重点规划范围为:南至蕴藻浜,北、东至长江,西至蕴川路,规划区域面积为80平方公里,而宝钢厂区范围东北濒长江,东南靠马路河,西至月浦镇,西北沿顾泾河、杨盛河,厂区规划面积1150公顷,与之配套的宝山、月浦居住区规划人口分别为8.6万人和1.8万人。

另外1982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把吴淞列为卫星城之一。

在此情况下,1983年11月吴淞区人民政府编制了《吴淞区城市总体规划》和1985年组织编报了《吴淞区城市总体规划补充报告》,在这两份报告中明确吴淞以钢铁、港口为重点的上海北翼工业基地,逐步建成现代化海滨卫星城,规划至2000年人口为35万,用地60.64平方公里。

该规划以生产和生活相对集中、就近生产、方便生活为布局原则。

全区划分为北、中、南三大片工业区和相应的3个居住区。

北片以宝钢总厂为主,宝杨路以北到月浦、盛桥为宝钢生产区和生活区;中片以上钢五厂为主,配套建设占地7.8平方公里的淞宝居住区;南片以上钢一厂为主,配套建设占地2.8平方公里的泗塘居住区。

区公共活动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布置在淞宝居住区宝杨路南侧,行政中心设在吴淞镇。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宝山县和吴淞区,组成宝山区。

另在地铁网规划中由4条直径线、1条半径线、1条环线、1条半环线组成,其中两条直径线直达吴淞。

2.3.2公共交通这一时期的公共交通在宝山区有了进一步发展,为配合宝钢的建设,在公共交通的经营建制上1981年成立了汽车九场,并在宝杨路建造了停车保养场。

至1985年,在宝山区运营的公交线路中,市区线路有7条,主要行驶在同济路——逸仙路、共和新路——蕴川路及江杨路上,线路长度99.646公里,日均运客数为:1124976人次。

高峰线2条,线路长度37.415公里,日均运客数为1.8万人次;夜宵线2条,线路长度38.867公里,日均运客3146人次;郊区线10条,线路长度为214.012公里,日均运客数为79653人次。

这期间宝山区(宝山县和吴淞区)共有公交线路21条,线路总长度为389.94公里,运客总量为1225687人次。

线路条数占同期全市的7.07%,线路长度占全市的3.85%,运客量占全市的8.9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宝山区东部地区由于公共交通的发达,其产业及城市地发展就优于西部地区,此时的西部地区还未通行公交线路,故沪太路沿线的发展明显慢于东部地区。

2.4九十年代后2.4.1城市规划建设1999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了上海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文化中心,在规划结构上明确“多轴、多层、多核”,规划了包括宝山在内的十一个新城,且宝山建成以冶金、港口为特色的现代化中等规模的城市。

在对外交通上,规划建成吴淞客运中心承担长江、沿海及陆岛水上客运交通而取代十六铺客运中心,同时规划有5条轨道交通线。

1992年《宝山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宝山是以钢铁冶炼、港口能源为主导,具有多种产业、环境良好的新市区,是中心城工业和人口疏散的主要基地,规划人口2000年为35~40万,2010年为50万~55万。

在规划布局上首次提出西面是宝山城市发展的唯一方向,并以湄浦河和蕴藻浜将宝山划分南、北、中三个结构组团,北组团的配套居住区为月浦居住区东片、果园居住区和规划的月浦居住区西片;中组团配套居住区为淞宝居住区、规划月浦居住区南片,保留杨行镇居住区;南组团配套居住区为泗塘居住区,与之布局相应设置了一个中心两个副中心三个分中心。

随着宝山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心城人口的不断导入,原有的规划已滞后城市的发展。

于是1998年又编制了《宝山区(陆域)总体结构规划》明确城市化地区是中心城城市人口的疏解方向,是上海北翼的经济文化中心,并首次提出外环线内集中城市化地区由祁连——大场地区和淞南——张庙地区组成。

2001年《宝山西城区总体结构规划》中提出了宝山新城应包括东、西城区。

2.4.2公共交通90年代是宝山公共交通发展较快的时期,至1995年宝山区共有12条全日线,线路长度为167.023公里,年日均客运量1153609人次,配车390辆。

高峰线3条,线路长度为50.034公里,年日均运客量59156人次,配车67辆;夜宵线3条,线路长度69.532公里,年日均运客量14646人次,郊区线路18条,线路长度301.008公里,年日均运客量65881人次,配车101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