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综合征出血热 2014

肾综合征出血热 2014


9
二、病原学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 Ⅰ型汉坦病毒 Ⅱ型汉城病毒 Ⅰ型病毒感染者的病情重于Ⅱ型病毒感染者

10
二、病原学

抵抗力: 不耐热,不耐酸,560C 、30分钟或 1000C 1分钟灭活,对紫外线、酒精、 碘酒敏感。
11
三、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世界上有173种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 我国有67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HV。 其中以黑线姬鼠、褐家鼠及大林姬鼠等最多见。 哺乳动物(Mammal): 猫,家兔,家猪,猫头鹰。

本期水电解质紊乱达高峰,也易并发感染,甚至 出现第二次休克。
54
六、临床表现--恢复期

尿量<2000ml/24h--标志 精神、食欲基本恢复

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
55
六、临床表现--分型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出血和休 克、肾功能损害程度分5型:
轻型: 中型: 重型: 危重型:
出血 尿蛋白
皮肤粘膜 出血 + ~++
57
七、并发症
1、腔道出血: 2、中枢神经系统 :脑炎,脑膜炎,高血压脑病,颅内 出血 3、肺水肿 : 1)心衰性水肿:高血容量或心肌损害引起,肺泡内大量 渗出所致。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56
轻 体温 毒血症 39OC 轻
中 39-40OC 较重
重 >40OC 严重神经精神 症状
危重 40OC以上(超高温) 抽搐、昏迷、意识 障碍
血压
正常
(<12KPa) 低血压过程
出血现象明显 ++ ~+++
(<9.5KPa) 有休克症状
严重,有腔道 出血 +++膜状物
顽固性休克24h以 上
腔道大出血,血小板 <2万/mm3 +++ ~+++膜状物
23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中国HFRS季节分布
100
50~70Ä ê ´ ú 80~90Ä ê ´ ú
¹ ³ É ± È 10 ¨%£ £ 11 12
24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周期性
HFRS也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 全国范围平均每8年出现一个HFRS流行高峰。

3
一、概述




据研究,汉坦病毒可能已在老鼠身上存在数千年之久, 只是近几十年才被发现。 1825年、1913年在俄国的乌兹别克及远东地区就有出 血热的记载。 1931~1944年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地的侵华日军中, 常发生一种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传 染病,病死率高达30%,被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 上世纪50年代,驻朝鲜的美军和我国内蒙古、陕西局 部地区也发生过该病。
广泛小血管病 变 内皮细胞肿胀 变性坏死
扩张(充血) 血浆外渗
通透性 脆性
组织水肿 血液浓缩
血 容 量
休克 低血压
发热 出血
炎症介 质细胞 因子
免疫 作用
少 尿 期
肾损害
多 尿 期 恢 复 期
33
五、病理改变
•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损伤导致多脏器病变 血管变化:
• • • •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36
五、病理改变
心脏 • 心内膜下出血,心纤维变性,炎症细胞浸润
脑垂体 • 水肿出血,变性坏死,皮层、海马回基底节炎症细胞浸润 肺 • 间质水肿、出血、肺实变、肺泡壁增厚、肺内水肿
37
HFRS患者尸检所见,大脑脑回血管普遍 扩张,充血(如图所示)
38
脑及脑垂体
肠道
40
六、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出血:
腋窝、胸背出血点— “搔抓样或条痕样” 少数病人内脏出血,表现为呕血、咯血和便血
44
六、临床表现--发热期

肾损害: 蛋白尿和管型,尿中膜状物,少尿或无尿
45
男34岁,发病后第2天,左眼球结膜明显出血
46
47
48
尿膜状物
提示肾损害程度严重
49
六、临床表现--发热期


发热三红酒醉貌,
51
六、临床表现--少尿期(病程第5-8天)
继低血压休克期出现。少尿期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
高峰。是本病最凶险的阶段

少尿<400ml/24小时,无尿<100ml/24小时 主要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酸中毒和水、
电解质紊乱。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出血现象 加重
52
六、临床表现--少尿期(病程第5-8天)


男女两性均可发病,大多数地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
性,男性发病占2/3左右。
26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职业分布
不同职业者均可感染,以农民高发,占发病总 数的80%;其次为从事野外作业的工人和技术人 员、灭鼠人员、疫区的医务人员和HFRS实验室 工作人员等。
27
四、发病机制

病毒直接作用
病毒血症期,中毒症状 症状的轻重与病毒抗原的差异和毒力相关
周期性的产生与主要宿主动物周期性密度变化和种 群的数量以及带毒水平、人群的免疫水平、人们的生 产生活方式有关。
随着疫苗的使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态环境 的变化和其它因素的变化, HFRS流行的周期性将会发 生很大变化。
25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人群分布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HFRS病毒具有普遍的 易感性。 从发病年龄来看,通常以20-50岁青壮年发病率为 最高。此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管壁呈不规则收缩和扩张 纤维素样坏死和崩解 管腔内可有微血栓形成
34
五、病理改变

• • • •
肾脏变化
肿大,水肿,包膜紧张破裂 皮质苍白,髓质充血出血 肾小球病变轻微,充血、基底膜增厚、微血栓形成, 肾小管病变严重,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内出 现各种脱落细胞及管型
35
(A)肾小球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毛细血管襻及鲍曼氏囊结构破坏,模糊 不清,细胞色淡,内残存少数细胞核; (B)肾小球普遍坏死,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分离,多数小管内批细胞破碎消失。
20
21
22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季节性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即每年周期性地在 一定的月份流行并出现高峰,但同时又表现为散发性。
褐家鼠型的HFRS发病高峰季节在春夏之间(3月-5月)。 黑线姬鼠型的发病高峰季节在秋冬之间(11月-次年1 月)。 林区姬鼠传播者以夏秋季为流行高峰。

垂直传播
患病孕妇经胎盘传播
17
三、流行病学—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以青壮年为主 男性多于女性 成人多于儿童 农村多于城市
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
18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本病疫区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31 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欧部分 国家,疫源地则遍及世界五大洲70余 个国家。

29
四、发病机制


出血的发生机制
毛细血管受损 DIC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肝素类物质增多 尿毒症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30
四、发病机制

休克的发生机制 原发性休克: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 血液浓缩,血粘度升高和DIC 循环淤滞 血容量进一步降低 大出血 继发感染 水电解质补充不足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1
一、概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由汉坦病毒(EHFV)引 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疾病),鼠类为 主要传染源。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EHF)。
2
一、概述



主要表现: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和急性 肾衰竭。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五期临床经过: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oliguria stage) 、多尿期和恢复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 染病。
动物源性传播
1.呼吸道传播 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2.接触传播 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病毒经污染 皮肤或粘膜伤口感染 3.消化道传播 食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 而感染
16
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媒介传播(螨媒)
革螨传播 恙螨传播 通过革螨叮咬 通过恙螨幼虫叮咬

组织中能检出病毒抗原,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发 生病变
28
四、发病机制


免疫作用 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Ⅲ型变态反应): 免疫复合物是血管和肾脏损害的原因 其他免疫应答:
早期特异性IgE抗体升高,存在Ⅰ型变态反应 血小板减少和肾小管损害与Ⅱ型变态反应有关 通过CTL细胞介导损伤机体细胞,Ⅳ型变态反 应(淋巴细胞攻击肾小管上皮细胞)
19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受HFRS危害最严重的国家,HFRS发病 数占世界总发病人数的90%以上。年发病人数波动在4 万至6万这一较高水平,是除病毒性肝炎之外危害最大 的病毒性传染病。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外,全国其余省、 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道 我国1984-2000年发病近100万,死亡2万
有效

继发性休克:

31
四、发病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