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社会心理学知识(4)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

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1.面部表情
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

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

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

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

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

目光接触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传达许多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他人的情绪、态度、意向等。

几乎人的全部体验尽在目光之中。

2.身段表情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

其中双手姿势是较为敏感的。

3.言语表情
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

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面部表情的判断一样。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

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

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

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

研究表明,根据外表判断人格特征往往是不可*的。

通过行为观察、分析生活史以及使用人格量表进行测查等手段可对他人人格的知觉较为全面和准确。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洋见本章第六节。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

这个领域叫归因。

本节第三单元将专门讨论。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

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人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

个体往往把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排除掉,集中于他感兴趣的;同理,符合认知者动机,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往往成为认知对象与注意的中心。

(三)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觉他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