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
塔旧里从其研究结果中,归纳出人际 关系认知中常见的三种倾向: 其一,自己喜欢某人,就可能认为对 方同样也喜欢自己; 其二,认为自己喜欢的人,其他人也 喜欢; 其三,人缘好的人倾向于低估自己的 人缘,人缘较差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 的人缘。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晕轮效应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 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 估其所有的特点。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 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 下表: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 Kenny & Voie, 1984;Kenny & Albright, 1987),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 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
二是行动者,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高吸引者 65.39 1.70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职业地位
2.25
2.02
1.70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 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 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初,告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 -De Lucchi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2 (4)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0 (3)源自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2)=+5 B: 3+1=+4
A>B
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热情
自信
A<B
聪慧
多嘴
c. 加权平均模式(特征重要性)
四、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社会知觉实验。
(二)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
1、个体的原有经验。 2、个体的价值观念。 3、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 4、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见。
(三)认知的情境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30 25 20 15 10 控制组 实验组
诉小学老师根据可靠测验预测,他 5 们班级里有一些孩子将会有优异、 0 一年级 惊人的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 无论一二年级,实 是随机指定学生的。
二年级
验组的孩子智商提 高数多于控制组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 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 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常快速、 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境的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 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 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 则更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 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 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 的结果。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面对不确定事件的判断,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 (Tversky & Kahneman,1973)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 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了 现实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危难考验:患难见真情 利益考验:利动小人心,义动君子心 世态炎凉考验
五.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塔旧里(Tagiuri,1953)做了一个实验,被试是由互不相识 的人组成的一个小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自由交往,自由谈 论,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然后向被试提出一些问题a.这个 小组里你最喜欢谁?b.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如果 他们所选出来的对象是同一对象(例如,甲提出自己喜欢乙, 而且,也认为乙会最喜欢自己,而乙提出自己喜欢甲,认为 甲最喜欢自己),就说明甲乙两人认识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是 正确的。如果双方提出的人选不一致,那就表示双方对于相 互关系的认识不正确。C.如果选小组长,你会选谁?d.你估 计谁会当选?哪些人选他?若选出的人与他的估计是一致的, 说明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是正确的。如果,甲提出要 选乙,甲认为其他人都会选乙,而事实也确是如此的话,就 说明甲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表征性启发: 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 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这种策略认为个体越是与某一群体的一般 成员相似,他就越可能是那个群体中的一 员。因为每个群体都有独特的行为风格, 其成员总有共同特性,故表征性启发往往 准确。
小王戴眼睛,为人斯文;小王的爷爷是著 名医生;小王工作认真待人和蔼;小王的 母亲在医院工作;小王是名牌大学毕业的。 问题:你觉得小王是医生的概率有多大?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知觉者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心理学家墨 莱发现女孩刚做过吓人游戏
(二)投射作用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 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 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 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
注:括号中为权重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 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 展变化:
可用性启发:哪些信息容易被回忆和联想, 人们就倾向于根据哪些信息进行判断的现 象 你认为乘火车安全还是乘飞机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