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氢与氘原子光谱实验

氢与氘原子光谱实验


S—光源; G—闪耀光栅; S1—狭缝,光线由此入射; M1—平面镜,改变光线方向; M2—凹面反射镜,具有会聚和准值作用, 光线经 M2 入射到光栅 G 上; M3—凹面反射镜,具有会聚和准值作用, M3 衍射光经M3入射到M4上; M4—平面反射镜,经会聚的衍射光线改变 方向, 可在S2狭缝 观察到衍射光; S3—出射光狭缝,移去平面镜 M4 ,衍射光 线直接会聚在 S3 外侧放置的光电倍增管上。 M2 G
二、氢(氘)原子光谱:
氢(氘)原子光谱是最简单、最典型的原子光谱。瑞士物理学家巴尔 末根据实验结果给出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的经验公式为:
n2 :H B 2 n 4
式中H为氢原子谱线在真空中的波长, B 364.56nm n 3, 4,5 可见光区域氢光谱谱线称为巴尔末线系,其分布规律
波长测量值
RH值
α
β
γ δ
注意事项
1. 狭缝不得开得过大或关死; 2. 汞灯校准后换氢灯测量要注意缝宽的调节和负高压、增益的调 节;
3.关闭光谱仪电源时应先删除USB接口。
思考问题
1.做汞灯校准和测量氢原子线系波长时,有时只在扫描窗口上边
缘或下边缘出现一条直线?请说明原因。
2.真空中波长和在空气中的波长有何关系?实验结果应作怎样修 正? 3.仪器中的主要分光器件是什么,如果检出不同波长的光?
*S
S1
M1
M4
S3
S2
图2 光栅光谱仪内部光路
实验原理
图3 玻尔描述的氢原子光谱
图4 氢原子光谱与电子跃迁
一、闪耀光栅工作原理:
平面光栅
m0
m 1
m2
图5 闪耀光栅工作原理
b. 闪耀光栅
d sin sin k,
k 0,1,2,
4 0 h3c
2
它的公认值为: R 10973731.568549m1
R 应用到氢和氘为: RH 1 m M H
RD
R 1 m M D
实验内容
1.熟悉WGD-3型多功能光栅光谱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软件操作系统。 2.按如图6软件操作界面,用汞灯对光栅光谱仪进行定标,保存定标前后的谱图。 3.测量氢(氘)光谱的谱线,通过“寻峰”求 出巴尔末线系前3-4条谱线的波长。保存谱 图,计算各谱线的里德伯常数,然后求出平 均值。 4.计算普适里德伯常数,并与推荐值比较,求 相对误差。 图7 汞光谱线参考波长
为:
1 1 RH ( 2 2) 2 n
RH 是实验常数,称为里德伯(Rydberg)常数。
1
由上式确定的氢谱线为巴尔末线系,当n=3,4,5,6时,所得的谱 线分别标记为 H 、H 、H 、H 。 根据波尔理论,可得出氢和类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为:
Rz
2 2 e 4 z 4
4 0 h3c
2

R m 2 3 4 0 h c 1 m 1 m M M
2 e4 z 4
其中:M为原子核质量,m为电子质量,e为电子电荷,C为光速,h为普朗克 。 常数, 为真空介电常数, z为原子序数。当 M 时,可得里德
0
伯常数为: R
2 2 me4 z 4
图6 光谱仪汞灯校准谱线
图6 氢原子光谱线
α β γ
656.11nm 486.01nm 433.93nm
δ
410.062nm
数据处理
2 4 4 1. 测量氢(氘)原子光谱线; R 2 me z 2 3 4 0 h c 2. 求里德堡常数。
谱线
参考波长 656.11nm 486.01nm 433.93nm 410.062nm
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实验
氢与氘原子光谱实验
背景简介
光谱线系的规律与原子结构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原子光谱是研 究原子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1885年巴尔末总结了人们对氢光谱的测 量结果,发现了氢光谱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巴尔末公式,氢光谱规 律的发现为玻尔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1932年尤里根据 里德伯常数随原子核质量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对重氢赖曼线系进行摄 谱分析,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通过巴尔末公式求得的里德 伯常数是物理学中少数几个最精确的常数之一,成为检验原理论可靠 性的标准和测量其它基本物理常数的依据。
氢与氘原子光谱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数据处理 实验仪器 实验内容 注意事项
思考问题
实验目的
1. 了解光栅光谱仪的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用法; 2. 用光栅光谱仪测量氢(氘)原子光谱巴
尔末线系的波长,求里德伯常数。
实验仪器
5 4 1
2
3
图1 光栅光谱仪系统组成
1.光谱仪主机 2.控制箱 3.光源 4.光电倍增管 5. 计算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