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例(2)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来把它背一下,不能背的同学也可以看书。
(学生试背课文)
师:有些同学基本上能背下来了,下面大家再把课文自由、放声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请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1:我考考你,你知道吗?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益处?
7.如果你还有些问题不清楚,不用着急,请把它记下来。
(学生小组讨论)
用幻灯片的方式把学生要理解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教者用了“我考考你,你知道吗”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特别是问题“7”,用了一个“不用着急”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
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显而易见了。
□专家点评生1:我们小组回答第3小题:这句话的意思是:“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
师:大家有没有异议。
生2:没有。
生3:我们小组回答第1题:孟子在文中的主张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4: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生4:好懂些。
(学生笑)
一个“好懂些”将学生理解“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的写法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教师引的结果。
(专家点评)
师:为什么要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呢?
师:说得好。
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师:大家大声地把中心论点朗读一遍。
(学生读)
教师点拨恰到好处。
(专家点评)
生5:第4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
生6:我们小组回答第2小题:文章一开头就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生7:还有举例论证的方法。
师:那你也来个举例论证吧。
生7:第二段首先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接着又举了“万钟”的例子。
这两个例子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师:怎样用的?
生7:在第二部分中把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师:作者在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生8:我们小组回答第5小题。
“是心”就是指“这样的心”。
师:怎样的心?
生8:就是指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
师:那“本心”呢?
生8:应该也是指“舍生取义”之心吧!?
师:对,“是心”同“本心”都是指“舍生取义”之心。
师:大家对这几个问题理解得不错,请大家再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2:
(学生分小组讨论)
同你的老师说说:
如果你们小组内有问题未能解决,带到全班与同学们、老师一起交流,我们一起解决它!
和你的同学对对话: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难,不用着急,在小组内提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究,试试看,你们自己能不能解决?
出示幻灯片3:
幻灯片2、3用“和你的老师说说”“和你的同学对对话”的形式,自然地将质疑这一环节设置进来,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者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专家点评) 生9:我有一个问题不清楚。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
生10: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生11:那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
(学生摇头)
师: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本心”就是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生12:我不明白“义”到底指什么?
师: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人。
教师抓住了孟子“义”的本质进行探究,作了适度的点拨,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举出了文天祥、夏明翰的例子来进一步佐证孟子的“义”。
其点拨具有一定深度。
(专家点评)
生13: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就证明了他是个舍生取义之人吗!
生14: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也应该是了。
师:非常好,看来这个问题大家不仅懂了,而且还理解得比较透彻。
链接生活: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事,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教师精心设计了“链接生活”这一环节,将孟子所说的'“义”链接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现实生活中的“义”,怎样处理好“生”与“义”的关系。
(专家点评)
(学生既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
生15:我同意孟子的观点。
如果社会上没有正义、道义,那将是多么可怕!
生16:有一次,我在公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