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第1页,共9页绝密★启用前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谐社会是一个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B .对于这些荒谬的言论,他们表面上洗耳恭听,心里却十分不以为然。

C .这次的演出,集合杰出的艺人同台亮相,精彩程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D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主动向老师请教,虚心求学,不耻下问。

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B .法国一位外宾在长城上丢失了120元人民币。

C .加强港口建设,是沿海城市推进经济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D .现在勤奋,苦练自学能力,是同学们将来能否大有作为的关键所在。

试卷第2页,共9页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A .再:第二次B .被:同“披”穿C .腰:挂在腰间D .臭:气味4、下面对《水浒传》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水浒传》是描写古代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抵抗官军,杀富济贫的豪举。

B .林冲是梁山著名的英雄,曾担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是《水浒传》中塑造的最好的人物之一,他与所有的好汉都不同,金圣叹称之为“上上人物”。

C .宋江是梁山的首领,他仗义疏财,广交江湖好汉,足智多谋,有指挥才能,另外,他又有着很浓厚的忠君思想,所以将“忠义堂”改为 “聚义厅”。

D .《水浒传》中“阮氏三雄”分别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

他们原在石碣村打鱼为生,后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生辰纲”,一同上了梁山。

试卷第3页,共9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雪夜》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

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

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

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

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

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

“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

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

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

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

”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

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

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

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

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

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

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试卷第4页,共9页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

”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

”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

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呼呼的北风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

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是矮婶。

”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

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

”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又是一个大雪夜,送草回来,我很快地进入了梦乡,梦中依稀看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6、“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

7、赏析下面语句。

(1)下面的画线句表现了矮婶怎样的心理?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呼呼的北风已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试卷第5页,共9页无忌惮地击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小说的结尾写到我梦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君子知“怕”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

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

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

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

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

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

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

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

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

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

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

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

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试卷第6页,共9页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9、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0、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三、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秦禾刻诗秦禾者,字如农,无锡人也。

高祖观,以文名冠天下,苏门四学士也。

嘉靖①二十三年乃第,知武康县,累功擢南京工部主事,后迁金华府知府,调永昌,卒于任。

公操守颇有古贤之风,为政廉仁,数十年无所取于民,不受竿牍②。

客至,去,题其馆壁曰:“爱民如子,嫉客若仇。

”尝捐俸请托,免武康修河夫五百名,百姓不知也。

值岁荒,饥馑遍地,公开仓赈济,或阻之。

曰:“俟上峰文檄至,民无孑遗③。

有谴,吾自任之。

”遂发谷数千石,活万余人。

长肆力为古文词,其诗作颇有孟郊沉郁之致。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清寒终身,为人耿介。

其为诗也,悟道伤心,多写世态民瘼,有“郊寒岛瘦”之誉。

然所传者不多,佳作多亡佚。

公惜之,于武康遍访东野遗作,终得宋本《东野集》十卷,亲刻之。

迨④公内转还朝,身无长物,负笈而去,唯一箱《东野集》,将以赠亲故。

乡梓皆伏公之高义,遂树“武康令锡山秦公遗爱碑”,表公贤劳,永志不忘。

【注】①嘉靖:明世宗年号。

②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

③孑遗:遗留。

④迨:等到。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于武康遍访东野遗作”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 .今诸生学于太学C .于厅事之东北角D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秦禾在嘉靖年间考中进士,到多地做过知县、知府等地方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