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期间的气候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同 B.是气候的寒冷期C.平均气温比距平高2-3℃左右 D.挪威的雪线高度低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全球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②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③影响雪线高度的唯一因素是气温④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包括气温和降水量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3.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侵蚀能力变化 B.极地冰川融、冻变化C.河流泥沙沉积变化 D.海岸地貌形态变化4.研究发现,我国可供水稻生长的安全生长期延长了6-10天,而水稻实际生长期却在缩短,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全球变暖,积温上升B.科技进步,品种改良C.市场需求扩大D.运输条件改善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5.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界线的变化最可能发生的是①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②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海拔高度上移③水稻、小麦生长分界线向低纬度推移④橡胶、甘蔗栽培北界向高纬度推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6.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A.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增强B.低纬海区台风强度减小C.中纬内陆地区干旱面积减小 D.沿海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7.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直接明显减弱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图为“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读图完成题。
8.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树木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负相关 B.树木生长的能量来自太阳活动C.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 D.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9.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不包括A.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 B.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和水体运动C.产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D.光照稳定,利于生物繁衍、演化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
图7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回答题。
10.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11.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12.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温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13.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
其主要原因是A.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B.局地气流下沉增温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D.暖锋过境释放热量下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样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
读图回答题。
14.“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其形成原因主要有A. 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B. 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CO2少C. 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D. 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15.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A. 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B. 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C. 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D. 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下图为“某发达国家年温度变幅与云量覆盖度统计坐标图”,读图完成题。
16.图中所示,云量覆盖度与冬夏温度差之间的大体关系是A.正相关B.负相关C.等量D.递增17.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国家的气候逐渐变得A.变暖B.变冷C.冬暖夏凉D.冬寒夏热18.下图所示地区可能发生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题。
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19.2010年10月以来,我国东部季风区雨雪量明显超过常年,这个冬天有“千年极寒”之说,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暖锋 B.反气旋 C.厄尔尼诺现象D.拉尼娜现象据英国《每日邮报》2011年1月10日报道,有多位权威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
假设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完成题。
20.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A.水稻的种植范围缩小 B.阿尔卑斯山雪线上升C.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 D.南海鱼种大量出现在黄海21.在未来二三十年中,人类最不可能面临的挑战是( )A.能源资源更加短缺 B.海平面加速上升C.农作物因生长期缩短而大面积减产 D.中高纬度地区航运条件恶化读某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左图)和气候变化对该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右图),回答题。
22.此流域可能位于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A.甘B.鄂C.冀D.吉23.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玉米种植上限高度升高,种植范围扩大 B.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缩小C.春小麦种植向低海拔地区迁移,种植范围缩小 D.农作物品种发生明显变化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
右图中0点为l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
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
据图回答以下题。
24.图中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A.沼泽大面积萎缩 B.土地荒漠化C.森林面积锐减 D.生态用水紧张25.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从0点移到P。
点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B.重心从0点移到P:点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下图为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读图回答题26.结合图5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A.巴西B.埃及C.南非D.俄罗斯27.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小岛国家影响大读某区域图,完成题。
28.图中海岸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的下降运动B.全球气候变暖C.河流泥沙沉积D.海水的侵蚀29.图示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下列解决措施最有可能导致海岸线退缩的是A.大量修建水库B.大规模淡化海水C.大量开采地下水D.大规模人工降雨图为“某岛屿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30.图所示岛屿A.东北部受信风影响降水丰富 B.河道宽阔,水流平缓且流量小C.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及铁路沿线D.多山地丘陵,地势西高东低31.全球变暖对该岛的影响可能有A.河口三角洲面积变大B.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C.受风暴潮影响的频次增加D.蓝山峰顶冰川消融量增大32.分析“近年来大气中CO2的增长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近年来CO2增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
(2)计算一下1958~1968年十年间CO2平均每年增加_____________(ppm)。
(3)为什么大气中CO2的含量与日俱增?(4)大气中CO2的增多对气候有何影响?参考答案1.C2.B【解析】试题分析:1.从图中看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相同;从图中看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挪威雪线较高,温度高,雪线高,中国气温距平变化是正值,且数值较大,说明当时温度较高,故这段时期挪威和中国都是气温较高的时期;从图中看中国平均气温比距平高2~3℃左右,此时段挪威的雪线较高,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从图中看1900年以来也就是20世纪以来世界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故①叙述错误;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不仅有气温,还有降水,降水量大的地区雪线往往较低,故③叙述错误。
考点:本组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知识。
3.B【解析】试题分析:气候变化是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大致海岸线后退,所以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产生影响是极地冰川融、冻变化,而对海水侵蚀能力没有影响,河流泥沙沉积变化取决于河流的流速和含沙量,对海岸地貌形态影响不明显。
考点:该题考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A【解析】试题分析:全球变暖,积温上升,使得适宜水稻生长的时间延长,又由于气温升高,水稻生长速度加快,导致实际生长期却缩短了。
解题关键理解题干的提示“可供水稻生长的安全生长期延长了6-10天,而水稻实际生长期却在缩短”。
考点:该题考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D6.D7.C【解析】试题分析:5.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升高;气候变暖,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海拔高度上移;气候变暖,一些原来因为温度低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的地区也能种植水稻、小麦,水稻、小麦生长分界线向高纬度迁移。
气候变暖,原来因为热量条件不足不能生长橡胶、甘蔗的地区也能种植橡胶、甘蔗,橡胶、甘蔗能够生长的纬度升高,栽培的北界就向高纬度迁移。
6.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大陆上冬季的温度将会升高,冬季高压的势力将会减弱;台风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的广阔洋面上,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低纬海区的温度升高,形成台风的可能性增加,台风的强度也会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地区的蒸发量加大,干旱的面积也会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因为海水入侵,地下水位升高,含盐量增加,盐分容易运动到土壤表层,土壤盐碱化加重。
7.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主要就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能把地面长波辐射绝大部分吸收。
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空气中温室气体减少,吸收的地面辐射就会减少。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
8.D9.C【解析】试题分析:8.由图可知,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故A错误;树木生长的能量来自太阳活动不对,应该是太阳辐射,故B错;太阳活动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与图示信息无关,故C错误;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体现在降水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呈相关性,图示信息就暗示了太阳黑子数与降水量呈现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