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线性光学课件

非线性光学课件


1.1.2 非线性光学是现代光学的分支学科
“传统光学”——基于自发辐射 的普通光源的光学
“现代光学”——基于受激辐射 的激光光源的光学
1.1.3 非线性光学是研究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
(物质响应现象)
导致

物质极化、磁化,产生感生电流等等
改变原来 的光场
物质对光的反作用
产生
使物质产生 电磁场辐射
• 主动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特点是:光与介质间会发生能量交 换,介质的物理参量与光场强度有关。
1.1.4非线性光学现象是高阶极化现象
在线性光学范畴,采用极化强度P(r, t)来解释所观察到的介质 中的吸收、折射及色散等现象。
P(r,t)0(1)E(r,t)
式中, 是真空介电常数; ( 1 ) 是介质的线性极化率。 0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
非线性光学(激光为光源)与线性光学(普通光为 光源)有本质的区别,两种情况下,在光与物质 相互作用或光波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特 性不同。
1.非线性光学与线性光学的主要区别
2.被动非线性光学与主动非线性光学
• 被动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特点是:光与介质间无能量交换, 而不同频率的光波间能够发生能量交换。
+ E + :E E +
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定义:
凡物质对于外加电磁场的响应,并不是外加电磁场振幅的 线性函数的光学现象,均属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范畴。
—————Bloembergen
Bloembergen是非线性光学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一个能 够描述液体、半导体和金属等物质的许多非线性光学现象 的一般理论框架。他和他的学派在以下三个方面为非线性 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对光波场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描述方法; –光波之间以及光波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光通过界面时的非线性反射和折射的理论。
相互作用的长篇论文(ABCD论文),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 1965年,N. Bloembergen出版《Nonlinear Optics》一书。 • 1965年,Butcher推出《Nonlinear Optical Phenomena》一书。
2.非线性光学发展成熟阶段(1965~1985)
1. 方程的解满足叠加原理 2. 光波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即不会产生新频率 3. 折射率与光强无关
以上三条结论在非线性介质中均不成立!!
• 若入射光是激光,光强比普通光高几个数量级,极化强度 展开为光场的幂级数,要考虑高幂次项的作用。
极化强度 P ( r , t ) 按入射光频信号电场 E (r , t ) 的幂级数
信息时代得益于半导体光器件、光纤及光纤系统的发展,而 它们的非线性现象会直接影响到光通信系统中业务的质量。 这方面的研究是光通信的热点之一。
信息存储和处理的人们,仍然在研究光学双稳态的实用 化技术。
由激光与物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压缩态效应,由于其 量子起伏的降低,在通信系统中有应用的潜力,在受到人们 的关注。
光折变效应不是强激光作用下才能产生的结果!
1.1.5非线性光学现象是介质的参量与光强有关的现象
对于各向同性介质,可将矢量式改写为标量形式
P 0( 1 )E 0(2 )E E 0(3 )E E E 0 ((1 )(2 )E (3 )E 2)E
0(E)E
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 从晶体材料到非晶体材料; • 从无机材料到有机材料; • 从对称材料到非对称材料(手性材料); • 从单一材料到复合材料; • 从宏观材料到纳米材料,如半导体量子线和量子点、光子
晶体,以及纳米管、纳米球和团簇材料等。
§1.4 非线性光学的应用
• 1)可以开拓新的相干光波段,提供从远红外(8~14m)到亚毫米波,从 真空紫外到X射线的各种波段的相干光源。
一书。 • 非线性光学材料在这20年有了重大进展,中国科学家在无
机非线性晶体的研究中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
3.非线性光学初步应用阶段(1985年~今)
• 1985~1987年,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BBO和LBO的发现,推动ps和fs瞬 态光学的研究;
• 1987年,开始研究有机材料激发态非线性光学,推动光限制器研究; • 1987年,光子晶体的提出,推动了非线性光子晶体理论与器件的研究; • 1989年,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发明,推动了光纤通信的发展; •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光孤子通信实验成功,推动了孤子通信的发展; • 上世纪90年代中期,DWDM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波长转换器、光开
1960年激光器诞生,特别是随着调Q激光技术的发展,使 得所产生的激光很容易达到这样的强度。
一点说明:
常数,与入射光场的有无无关
P = 0 ( E + :E E + E E E +)
成立条件: 级数收敛
P=0( E)E
与物质本身有关, 还与入射光场有关
( E ) ( 1 ) ( 2 ) E ( 3 ) E 2 ( 1 ) ( 2 ) ( E ) ( 3 ) ( E 2 )
§1.2 非线性光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两大类:
1)光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和介质发生非线性作用 自身所受的影响;
2)介质本身在光作用下的性质,由此可以推断介质内部 的结构及其变化---非线性光谱学。
应用举例(1)
应用举例(2)
应用举例(3)——非线性光学是光子学的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非线性光学的极化率理论 • 第三章 耦合波方程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 第四章 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 第五章 光纤中的非线性 • 第六章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 • 第七章 超短脉冲激光器与超快非线性光学现象
相互作用的基本参量。
理论和实验测量证明,上式中后一项的系数比前一项的系数 小得多,粗略地有以下关系:
P (n +1) P (n)
~
E E原子
式中,E 原 子 是介质中的原子内场,典型值为31010 V/m。
在激光器出现之前,一般光源所产生的光场即使经过聚焦
也远小于 E 原 子 ,因此,很难观察到非线性光学现象。
通常情况下, ( 1 ) 是复数张量。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2 E ( r ,t)0 E ( r t,t)00 2 E t ( r 2 ,t)0 2 P t ( r 2 ,t)
式中, 0 是真空磁导率, 为介质的电导率。
线性介质中电磁场 E ( r , t ) 的变化规律(即光波的传播规律):
§1.3 非线性光学的发展
1.3.1非线性光学的发展简史
1. 非线性光学初期创立阶段(1961~1965) • 1961年,Franken实验发现红宝石激光的倍频;
滤光片
转换效率 10-8
红宝石
694.3nm
石英晶体 347.15nm
底片
• 1962~1964年,发现受激拉曼散射、受激布里渊散射; • 1962~1965年,发现和频、差频、参量振荡、四波混频; • 1963~1965年,发现饱和吸收、反饱和吸收、双光子吸收; • 1964~1966年,发现自聚焦和自相位调制; • 1965年,实验发现光学相位共轭; • 1962年,Amstrong等在1962年发表了关于光场与物质的非线性
• 1970~1985年,实现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发展半导体 非线性光学;
• 1975~1984年,实验发现光学双稳态和光学混沌,推动光 计算研究;
• 1984~1987年,研究光纤中的非线性光学,实现光孤子激 光器;
• 1985年,实验获得光学压缩态,促进量子光学的发展; • 1984年,沈元壤出版《The Principles of Nonlinear Optics》
具体研究内容:
非线性极化率的经典、半经典理论,以及极化率的性质 光波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的基本方程 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二次谐波产生(SHG)、和频产生 (SFG)、差频产生(DFG)、光学参量振荡(OPO),光学 参量放大(OPA) 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三倍频(THG)、光克尔效应(OK)、四 波混频(FWM)、双光子吸收(TPA)、饱和吸收(SA)、受激拉曼 散射(SRS)、受激布里渊散射(SBS)、自聚焦(SF)、相干反斯托 克斯喇曼散射(CARS) 瞬态相干光学效应 非线性光学领域中的分支内容:非线性光学相位共轭技术、 光折变非线性光学、超短光脉冲非线性光学,光纤非线性光学
• 2)可以解决诸如自聚焦、激光打靶中的受激喇曼散射、受激布里渊散 射等损耗的激光技术问题。
• 3)可以提供一些新技术,并向其他学科渗透,促进它们的发展。 • 4)由于非线性光学现象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体现,因而可以利用非
线性光学研究物质结构,并且对于许多非线性光学现象的研究,已经 成为获取原子、分子微观物质信息的一种手段。
教学安排:
–讲课为主 (每次4学时) –每个学生需各自针对目前非线性光学的一个前沿性问题进行资料
收集、整理,写出不低于5000字的书面报告,要求至少阅读15篇文献
再完成该综述论文,所选主要参考文献应能代表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和
发展趋势,其中2019年以后的文献不少于10篇。
量子信息技术(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密匙) 光子晶体光纤 有机分子的光学非线性 纳米材料中的非线性 光速的调控技术(慢光) 超短脉冲产生技术 光网络中的非线性 半导体材料及器件中的非线性 高功率下光纤中的非线性及抑制
关、拉曼放大器等非线性光学器件提出需求; •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完成远程量子信息传输实验,促进量子通信技术
发展。 • 1979~2019年,非线性光学在非线性光子晶体中的应用 • 2019~2019年,非线性光学在手性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非线性光学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但仍有发展的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