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专语文第二册 《诗四首》教案1

最新中专语文第二册 《诗四首》教案1

《诗四首》教案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熟读背诵这四首诗。

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

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

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A、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

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

《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③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