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和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和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目标导学: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生僻字词的音,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4.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背诵课文。

预习案知识: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⑴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⑵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①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孟子的仁政思想:①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⑷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2.孟子的作品《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自主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1)弃甲曳()兵(2)涂()有饿莩()(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洿()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悌()之义2.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②无失其时通,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3.词类活用⑴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填然鼓之②七十者衣帛食肉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树之以桑⑤王无罪岁⑵动词作名词:①请以战喻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⑶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⑷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⑸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4.一词多义⑴王①然而不王者②梁惠王曰①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àng 名词作动词;②君王wáng名词⑵食①谷不可胜食也②狗彘食人食①吃动词;②食物名词⑶时①不违农时②无失其时①季节名词;②机会、时机名词⑷以①请以战喻②可以无饥矣③以时入山林④申之以孝悌⑤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①用,介词;②凭借,介词;③按照,介词;④把介词;⑤认为动词⑸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寡人之于国也③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①比介词;②对介词;③在介词⑹之①填然鼓之②王道之始也③五亩之宅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①音节助词无义;②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③结构助词“的”;④代词百姓结构助词“的”⑺然①河内凶亦然②填然鼓之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太后曰:“然”①代词这样;②助词地……的样子;③连词然而、但是;④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⑻则①则移其民于河东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①顺接连词,就、那么;②转接连词,却⑼胜 shēng①沛公不胜桮杓②谷不可胜食也③二败而三胜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⑤予观夫巴陵胜状①能承担,能承受;②尽Shèng;③胜利;④战胜、超过;⑤优美的5.古今异义:⑴河内凶.古义今义⑵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今义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⑶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⑷谷(稻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数.罟不入洿池古义今义(细、密/数字或者数数)⑸树.之以桑古义今义(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⑹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6.指出下列的文言句式⑴未之有也⑵是亦走也⑶非我也,兵也⑷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⑸申之以孝悌之义⑹树之以桑⑺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探究案合作探究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学生讨论并交流。

2.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在原文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3.归纳概括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4.探究本文的论辩特色。

5.探究: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6.走出文本:探究现实意义梁惠王当年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都没关系,因为那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与我们的关系不大了。

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你作为孟老夫子的嫡传弟子,跟随孟老夫子刻苦学习多年,今天突然通过时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纪的地球,你觉得你跟随你师傅所学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延伸案1.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

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看来,这才是正常的。

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

尊重自己的长辈,进而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使一次两次、三天五天做到了,甚至做得很好,但是要长期坚持那样做,形成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确属不易。

特别是对待老人,对待别人的老人。

如果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哪怕是一点点,都会让这个世界,多添一点色彩。

我们不需要感动他人,我们不需要感动政府,我们也不需要感动中国,但至少愿我们做到感动自己。

积累写作金库孟子名言1.【孟子语录】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2.【孟子语录】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3.【孟子语录】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4.【孟子语录】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5.【孟子语录】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6.【孟子语录】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7.【孟子语录】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8.【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你从《寡人之于国也》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知识,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

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1.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

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2.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

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作者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