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

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

当代xx 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空前深刻的分化与整合,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

在诸多新的社会阶层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尤为引人注目。

其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强调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一新的社会阶层毕竟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工人,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阐明和揭示其特点,对于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维护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利益,团结和带领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城就业农民工的经济地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

与传统产业工人一样,他们也在城市就业,从事非农业劳动,同属非农业劳动者。

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已经不是主要来自农业劳动收益,而是非农劳动的工资性收入。

因此,就其生产方式和取得生活资料的来源来说,他们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03年全国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达9820 万人,在第二产业中已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7.6%,在第三产业中已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2%以上。

但是与作为城市居民的产业工人相比,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又有明显不同。

1.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同农业、农村、农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产业工人一般都长期生活在城市,具有城市户口和相对稳定的工作,而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尽管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但其社会身份仍旧是农民,在农村还保留着承包土地。

他们虽然已经主要从事非农业劳动,但大多还要在农忙季节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他们属于亦工亦农者阶层。

他们的工作完全由劳务市场需求调节,与所供职的企业或雇主之间没有长期的固定契约关系,两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往往随着一项工程或业务的完成而终结。

这种关系一旦终结,就需要重新寻找工作。

他们的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等特点。

他们是一个介于产业工人与传统农民之间的双向交叉的社会群体,经常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颠簸。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尚处在一种双向流动过程中,能在城里找到工作就往城市流动,找不到工作就往家乡流动。

他们常年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漫游,苦苦寻求着各种就业机会。

由于户口在农村,因此他们的许多权利和义务都与户籍所在的农村发生联系。

农村是他们的输出地,往往又是他们的归宿地。

找不到工作或者患了疾病,便重新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尽管不在农村谋生,但他们的根还在农村,他们的家庭、心理寄托与感情牵挂都系于农村,自我感觉上也还是一个农民。

农业虽不再是他们的主要职业,但还要兼而从之,以此作为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最后生活保障。

尽管他们已身在城市,从事着非农业劳动,但还带着农业、农村、农民的脐带。

2.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为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者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

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

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甘居下风,去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重、苦、险的简单劳动。

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出于挣钱谋生的热望,他们宁肯放弃自己的某些权益,接受雇主苛刻的条件,去谋求一份报酬非常低廉的工作。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7%的雇主没有为农民工办理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金,93.4%的雇主没有为他们办理工伤保险。

更有甚者,多数农民工不敢提出签订劳务合同的要求。

他们往往在缺乏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障的恶劣环境下工作,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有报道称,在广州接触职业危害的40 多万工人中,70%以上是农民工。

恶劣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成为“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相当多的农民工被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却得不到相应报酬。

他们的劳动报酬原本就非常低廉,还常常受到企业主的克扣和恶意拖欠。

新华社记者曾在北京、浙江、安徽随机抽样访问了80 名农民工,其中竟有72.5%的农民工的工资不同程度地遭到拖欠。

作为城市居民的产业工人在从业方面可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与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相比,境况毕竟要好得多。

3.进城就业农民工的生活普遍比较窘迫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原本就是来自农村的贫困阶层。

他们一般都是带着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和改变眼下生活状况的渴望,来到城市打工谋生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最下层。

他们一般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在建筑工地打工者则大多就地住在工棚内,也有不少住在自己用各种建筑废料搭建的棚屋内。

其居住条件的共同特点是:居住拥挤、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潮湿,往往成为城市中的卫生死角。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在城市中的开支,农民工的饮食一般比较简单,他们是农贸市场低档蔬菜和街头路边饮食摊档的主要顾客。

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他们是旧自行车的主要销售对象。

他们想尽办法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为的是在过年的时候,能够多带几个钱回家。

农民工是城市中失业最为频繁的群体。

他们中有不少人经常处于失业状态。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02 年农民工遇到过失业问题的比例高达45.4%,有45.5%的人遇到了3 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失业。

失业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连那点微薄收入也没有了。

由于享受不到城里人所普遍享受的医疗保障,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最可怕的是受伤或害病。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02 年有46%的农民工生过病,17%的人生病在3 次以上。

他们一旦生病,就意味着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

二、进城就业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作为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尽管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但由于诸多原因,他们在政治地位上与传统的产业工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1.他们还尚未形成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顶着纯粹农民的脑壳进城的。

在这个脑壳里,满满地装着带有浓郁的泥土与乡村气息的思想意识。

短暂的非农业劳动尚不足以改变他们原有的思想意识。

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到产业工人队伍中去。

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和历史使命还没有认识。

进城就业以前,他们一心想的只是怎样打工挣钱,没有任何来做产业工人的思想准备。

加之进城就业时间有限且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他们还不可能有什么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甚至连朴素的阶级意识都没有。

2.他们尚不具有产业工人所应当具有的那种组织性和纪律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制度体制的嬗变跃迁,日益改变着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催生着他们的现代文明意识。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就是这种改变与催生的产物。

他们不再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千里迢迢来到城市打工就业。

这本身就是现代文明意识的一种觉醒,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叛。

然而,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同社会的嬗变跃迁并不是同步的,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历史惯性。

这种历史惯性的存在并发生作用,使得传统的东西远未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彻底淡出,还时常地支配人们的行为方式。

尽管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现代城市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熏陶,参与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实践,但这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尚未能锤炼出他们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

3.他们在所供职的单位中是主人翁地位的缺失者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数就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他们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完全按市场游戏规则形成的纯粹的雇佣关系。

目前,尽管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实践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存在职工个人不同的具体职业感受,但作为一种总体意义上的政治判断,其主人翁地位是一种客观事实。

然而在多数农民工就业的个体私营企业,甚至连职工代表大会这样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维护合法权益的组织形式都没有。

在这些企业里,基本没有农民工的主人翁地位可言。

正是由于农民工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雇佣关系,因而他们的利益和企业的命运之间不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

他们在企业里完全处于一种无权的地位,所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的关切度也根本不可能有国有企业职工那么高。

除了出力干活挣得工资以外,他们根本不去关心所在企业的前途命运。

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他们只是躺在床铺上思念自己久别的家人,根本无暇去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

因此,置身于这种环境和氛围之中的农民工也不可能萌生主人翁意识当然,也有一部分农民工从业于国有企业。

即便是这部分农民工,也没有多少主人翁地位可言。

职工在国有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原本是基于保障固定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城市产业工人的各种民主权利的一种政治上的制度安排,并没有考虑临时受雇于国有企业的农民工的问题。

由于农民工同所在国有企业的关系也是一种雇佣关系,加之他们在企业里的身份被统称为临时工,因而不可能被当作企业发展的依靠力量,不仅不被吸收来加入企业工会,参加职代会,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而且也根本享受不到本企业城市职工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甚至连工资级别也完全与城市职工分属两个体系。

同时,农民工自己在心理感受上,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单位人,没有心思去管企业的事。

4.他们被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排斥在了城市政治生活之外依照法律规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和城市职工一样,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参与政治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享有法定的表达自己意愿的言论自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这些政治权利往往受到诸种制约。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选民实际上已经迁居外地但是没有转出户口的,在取得原选区选民资格的证明后,可以在现居住地的选区参加选举。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非当地户籍的外来暂住人员,远离户籍所在地的农民工一般宁肯放弃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不愿去办理这些繁琐的选民资格手续。

因为办理这些手续,他们一要中止好不容易才谋到的工作,冒失去这份工作的危险;二要付出较高的办理成本,其中包括误工工资和往返的差旅费用。

因此,在办理选民资格手续和放弃参加选举二者之间,他们通常会选择后者而不是前者。

当然,作出这种选择,并非是因为农民工们缺乏参政的热情,而是制度安排没有考虑非当地户籍的外来暂住人员取得选民资格证明要付出多大的成本,是这种有缺陷的制度安排,把他们被排斥在了城市政治生活之外。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还缺乏让农民工阶层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缺乏使政府能够倾听到农民工呼声的机制。

三、进城就业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中,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处在城市社会的最低层。

清华大学社会学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全部100 种职业的排位中,农民工居于第94 位,而且排在最后10 个位次的职业都与农民工不无关系。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每日含辛茹苦地劳动,为城市创造了巨大财富,提供了巨额税收,但他们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却经常地、普遍地遭受到歧视。

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生活中所遭受到的歧视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公共歧视,另一类是个体歧视。

所谓公共歧视,即在公共场所遭受歧视,如在公交车上遭受司乘人员的歧视,在商店遭受店员的歧视,在其他公共场所遭受各类管理人员、执法人员的歧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