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列传》测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测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测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文帝初即位,谦让未皇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而死。

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其辞曰:“……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节选自《汉书·贾谊传》)文本二: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对文中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帝谦让未皇也皇:通“遑”,有闲暇B.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擅:专长,精通C.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穷:困窘,处境恶劣D.其文约,其辞微约:简洁,精炼2.下列各项,与例句的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信而见疑A.屈原,楚贤臣也B.莫我知也C.明道德之广崇D.故死而不容3.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B.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C.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D.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4.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帝,指汉文帝,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在去世后获得的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B.超迁,指越级、破格提拔。

古人常用“迁”来表示官职调动,用“左迁”来表示被贬官,用“右迁”来表示官职获得升迁。

C.《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多数是民间诗歌,常常描写男女爱情却不涉及淫荡之事,因此被评价为“好色而不淫”。

D.物芳,文中指屈原的诗歌多次描写香草的芬芳,以此比喻品行高洁。

古人常以物喻人,如于谦在《石灰吟》中借石灰自喻。

5.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与屈原都有出众的才华。

贾谊年少时就得到吴公的青睐。

屈原的《离骚》内容博大精深,兼有《国风》《小雅》之长。

B.贾谊与屈原都渴望实现抱负。

贾谊希望为汉朝更新旧制,振兴礼乐。

屈原为国内君王昏聩、朝政混乱的状况而忧心如焚。

C.贾谊与屈原都失去君主信任。

贾谊因年少缺乏经验、导致政事混乱而被贬谪。

屈原虽忠心耿耿,也因小人离间而遭流放。

D.贾谊在湘水作赋来祭奠屈原。

他十分理解、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认为屈原是因为生不逢时、世道黑暗才无奈投江自尽。

6.把文本一和文本二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2)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阅读《屈原列传》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7.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新沐者必弹冠新沐:刚洗过头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镇定自若的样子C.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D.同死生,轻去就去就:去朝廷任职8.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9.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B.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C.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D.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10.下列文化常识的选项正确的一项()A.《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四书”之一。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所作。

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屈原遭贬后任此职。

D.列传是中国编年体史书的体裁之一。

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

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11.下列对节选文段的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A.选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选段的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12.把节选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B.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写作C.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D.空以身膏草野膏:肥料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