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凭箜篌引》(教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李凭箜篌引》(教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2.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3.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2.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琵琶行》音乐描写名句。

二、作者简介: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解题: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跟“歌”“行”等相似,均称“乐府歌行体。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⑴简介箜篌(详见课件)
⑵听音朗诵,自由诵读
①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

②注意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的起伏变化:由强→弱,从悲戚→欢快→冷清
⑶个人示范朗诵
⑷全班齐读
四、品读探究,小组展示。

1、用散文化语言疏通诗意。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江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优美的乐声使人觉得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清冷的月光变得温煦起来,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2.这首诗歌描写了很多听众的感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2)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3)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

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

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

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

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

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

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10)十二门的百姓。

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

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3.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直接描摹音乐。

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听众的感受来描绘绝美的乐声。


种技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优势?你能举出一些我们学习过的例子吗?
(1)①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②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
用。

③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特征。

4.(1)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
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 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 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
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 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 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⑵在这句诗歌中,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昆山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

“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⑶举出运用拟声手法描摹音乐的例子( 白居易的《琵琶行》)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⑷举出运用通感手法的例子
②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
③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按时看日出的人》王开岭
五、艺术手法总结:
(1)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正面描写:以声类声(比喻),以形类声(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和夸张、拟人
(3)奇特的想象: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小结:描写音乐的手法。

总结:描写音乐的手法
直接描写:
摹拟声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
以声写声: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声音的写法
以形写声:即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来表现的写法。

运用多种修辞……
侧面烘托: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它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来表现声音的写法。

或写人物感受,或写景物气氛,或写效果影响。

六、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①表现手法不同。

《琵琶行》主要用正面描写和比喻,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弹奏中指法。

写乐曲旋律变化是由舒徐流畅到逐渐沉咽,由间歇停顿到激越雄壮,最后是戛然而止。

侧面描写的成分较少。

而《李凭箜篌引》主要用侧面描写,通过幻想天空流云、湘妃素女、天上紫皇、山上神妪、仙人吴刚、月宫玉兔的听后反响,烘托出了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

②表达效果不同: 《李凭箜篌引》通过描绘李凭箜篌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有人说这首诗的描写“幽若神鬼,顽若异类泣鬼神”,恰当指出了它的特点,即以描绘幽冷怪诞的意境取胜。

《琵琶行》触景生情,描绘琵琶声,处处围绕着人,围绕着人的情感来写,使眼前景、耳中声、心头景三者结合,与人物情感融汇在一起,能移人性情。

③结构顺序不同。

《琵琶行》就全诗而言,依次写江边闻琵琶、江心听琵琶、听诉身世苦、共鸣感慨多,结构严谨;就音乐描写而言,先写琵琶女调弦动作,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最后写乐曲收束,层次分明。

《李凭箜篌引》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再点明李凭在弹奏,然后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

④内容的侧重不同。

《琵琶行》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

再加上琵琶女自叙悲惨的遭遇身世,怎能不引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不仅暗示了诗的主题,而且升华了诗的内容。

《李凭箜篌引》中则基本主要突出弹奏者的弹奏技艺,描摹乐曲的艺术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