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课《百家争鸣》教学
一、设计思路与设计理念:
1、指导思想: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切实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有效地帮助、引导学生学习课标规定内容。
2、教学理念:为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 要以人为本,和学生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积极构建快乐、自信、和谐、高效的课堂,努力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3、教材分析:
本课的来源为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背景下在思想领域形成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 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
本课属于思想领域的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
当时,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但是,学生的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科学引导,重点培养。
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小学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
七年级语文课上学习了《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化”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已有一定的认识。
利用技术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心理和知识基础,便于接受新知。
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人文底蕴、培育合作学习品质和实践创新精神。
二、课程标准: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在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特征。
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PPT出示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各派学说的资料,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谈对自己最欣赏的学派思想的认识和理由。
联系本班的班级管理,初步利用各学派思想主张,学习、借鉴和吸收对方思想的方法,加深理解和应用各派学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就,增进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2、难点:
①、归纳各学派的政治主张(主要思想);
②、认识“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五、教学方法:
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是PPT技术展示史料——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六、教学准备阶段
1、让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
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PPT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①了解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②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七、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家争鸣的变革时代。
(板书课题)
㈡、明确目标,学习新知:
1、自主阅读课文第一板块,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说出其代表作。
2、指导学生学习第二板块写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思想,然后探究问题。
(1)PPT出示材料一: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论语》
材料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择可劳而劳之。
——《论语》
多媒体播放动画故事: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住学生子路去询问, 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虽然这样,他们仍不愿
返回故乡。
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教师设问:孔子提出什么思想?孔子对“仁”做了哪些具体的阐述?孔子要求统治者在实践中严禁哪些行为?
学生甲:提出“仁”的学说
学生乙:主张“爱人”, 爱惜民力。
学生丙: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
学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基本思想),主张“爱人”, 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继续利用PPT出示材料,学生探究问题
材料一:《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
教师: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 回答孔子在扩大教育范围方面是怎么做的?
学生: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弟子三千,成名七十二。
材料二: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与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
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
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教师:该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小结: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
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自主学习第三板块《百家争鸣》,PPT展示下列表格: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操作其内容动画飞入。
4、学生分组讨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人物,对各种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这一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文化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5、检测提升,借助PPT展开小竞赛: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
A.孔子“仁”的学说 B. 墨子反对不义战争
C.孟子“民贵”“君轻”D.韩非子加强中央集权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就是要爱人,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休养
C.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3)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各国的变革B.士人的四处游说C.阶级统治的需要D.生产力的
飞速发展
(4)在中国,第一个创办私立学校的人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5)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主张是()
A.“兼爱”、“非攻”B.“民贵”、“君轻”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法治”
八、布置作业:完成本课同步训练。
PPT出示板书设计:
↗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治
↘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
九、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思路以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教材地位和学生学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确定了重点难点,课前安排和准备充分。
教学过程按照高效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设计,融合技术上课,教师为主导,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每个教学环节围绕课标及目标开展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成果明显,教学效果较好,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核心素养。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缺,在合作探究与归纳提升环节中思维不够活跃,概括归纳能力不尽人意,探究环节学生不大胆,放不开,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展开不够充分。
对于课堂上的这些缺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开展小辩论等
活动,锻炼学生展示胆量。
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所以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重视落实检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
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改革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尝试,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