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技巧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当前初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串联来总结历史教训和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
此外,学习历史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认识。
但是,当前初中历史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更好地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一)初中历史教学探究的必要性探析历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
我国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有着明确的要求,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同时,把改革落实到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探究,有利于加大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提升,并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对策。
(二)初中历史学习实际情况调查根据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其他现实性因素,本文就当下初中历史教学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为了增加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分别对北京、上海、广州和福建等四地的100所初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初中学生及其教职工。
最后统计的数据表明,有25%的学生表示对历史学科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主动学习历史的人数比例只有1.2%。
三、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但是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你认为历史课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有创新性吗?”将近93%的学生表示,老师的授课方式较为保守,还停留在满堂灌的层面上。
另外,在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也有对其教学创新性意识进行访问,将近90%的教师表示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意识,所以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也不会特别去注意。
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教师在历史课的讲授过程中缺乏创造性,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调查结果来看,约96%的初中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缺乏兴趣,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只是基于应试教育的要求。
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现象,因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课程目的的设置上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维方式为主的。
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学生应该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片面性,使得学生迫于考试压力就以标准答案为主而忽视了对这一方面的掌握。
四、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措施(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授课方式的培训力度,这两者在课堂上互为表里。
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只有教师具备了教学的专业技能,才能在课堂中应对自如;其次,是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但须注意应该合理推进,并鼓励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与此同时,加强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的经验交流,以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在教师的科研能力方面也要加以重视,可以尝试创建教育科研小组和优化教育管理制度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使得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之余更好地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以此来丰富我国历史教学的理论内涵。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重要举措。
而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学环节中特意设置的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情境,它能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搜集整理信息,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以获得能力、知识与技能。
一般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是现有教师创设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质疑并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出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问题。
五、结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正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与此同时,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历史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程有更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更为科学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教师应该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中注意融入人文教学方式,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客观的历史世界。
作者:张玉华单位:贵州省盘县大山镇中学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当凸显“四个要点”一、初中历史教学应凸显信息补充历史是一本浩瀚的长卷,里面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构成了历史发展的长河。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完全局限于教材中有限的知识,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学生无法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得更多的信息,通常会陷入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尴尬境地。
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演示设备补充大量的教学信息,让历史教学成为充满知识、更具趣味性的课堂。
例如,在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放大投影《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赏这幅作品,再局部放大,从细微之处分析这幅作品,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幅名作进行分析和感悟,从而折射出宋元文化灿烂之一角。
再如“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影视手段进行互动,向学生播放一些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影片中的精彩片段,过草地缺衣少食、遍布泥潭,过雪山气候寒冷、空气淡薄等,通过活生生的演示让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对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乐观情怀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可见教学信息的补充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提升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当凸显师生互动这一要点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对交流表达互动的需求更加强烈,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有些教师还是习惯于自己讲解,以单向的方式组织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而且让他们的许多疑惑,许多想法,缺乏了载体与平台,从而使他们在历史学习的深度广度、全面性深刻性上受较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师生互动这一方面的研究,例如,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中,笔者事先安排学生仔细搜集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介绍港澳问题的历史渊源,使学生意识到当年中国的腐朽没落导致领土和主权都得不到保障。
接着启发学生,我国政府对港澳问题做出了怎样努力,港澳回归后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又说明了什么。
这样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不仅了解了港澳的过去、港澳回归的艰难历程,而且对港澳回归后更加繁荣昌盛有了直观的认识,对中国国力之强大、对中华民族领土完整的维护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启发引领得当,学生的思维就可以被有效调动起来,他们结合课前分析研究的信息,结合课堂上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结果,对教材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可见师生互动有效加速了课堂教学推进的历程,提高了教学理解的效果,对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具有较大的帮助。
三、初中历史教学应凸显模式创新历史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死记硬背,教师将相关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记忆只是暂时的,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教学模式得到创新,让他们积极投身和参与其中,认真思考、讨论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答案或是加深理解,则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例如,《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传授模式,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对科举制度积极意义、科举制度局限性进行辩论。
学生为了达到维护我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对科举制创立的历史背景、推动因素、产生的作用等方面,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都会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过去的科举制度到现在的应试教育,学生旁征博引、博古论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并在辩论交锋中逐步明晰了相关知识要点与难点。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语言表达也更加犀利,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特别是对其中一些难点要点的领悟剖析也更加深刻。
可见,教学活动通过模式的创新吸引学生更加投入其中,对历史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初中历史教学应凸显思想教育以史为鉴,不忘过去,更要展望未来。
当今青少年一代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无论何时都不能忽视思想教育。
教师要结合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子,引导学生树立主旋律正能量的思想观点,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这些始终应当成为历史教学情感渗透的方向与潮流。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情感的渗透,不再是生硬传授知识点,而是寓教于情、情景相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例如,《难忘九一八》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演示了多媒体课件,从抗战中我国军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数据统计,到南京大屠杀一些惨绝人寰的照片,激起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无比仇恨的情绪。
笔者乘势引导学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赶跑了日本侵略者,现在我们的国力不断强大,我们的国防力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演示了辽宁舰航母、新型战机、二炮部队新式武器等一系列展示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实力的震撼人心的图片,学生从悲愤转化为内心充满责任感,再到充满激情,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情感教育过程。
历史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效,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胸中激荡,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思想性成功地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紧扣要点、突破难点,使历史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海荣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临淮初级中学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生涯有感一、终身学习,业精于勤二十年前,我满载着丰硕的专业知识、满怀着对教育事业无限美好的憧憬走上了工作岗位。
“学然后知不知,教然后知困。
”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一定要具备综合文化素质,它不仅指历史、文学、地理、哲学等专业知识,更包括人文精神、文化视野、精神理念、道德观念。
“终身学习,学习终身”,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就树立起这个教育观来提高自己、鞭策自己。
我如饥似渴地从大量的书籍中汲取智慧与营养,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从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我还研读了大量的历史专业书籍,关注历史学术发展动态,不断充实、更新专业知识。
如今,我考取了教育硕士继续深造。
有这样一句诗“如果是火山,就不必计算何时喷发,亿万能量的积蓄,怎能没有期待中的升华。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理想与激情在事业中获得升华。
二、热衷科研,锐意创新1.新课程伴我成长。
“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
”新课程改革如春雷一般催人奋进,震撼着每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