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之东西方价值观差异
“摘要”(关键词“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所以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形态,教育方式等。
伴随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东西方价值观差异也在不断碰撞,民族与民族间的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也必然存在。
在地理上两条人们臆造的经线把地球划成了东西半球,或许这样的划分太过粗略,东西方的差异不能从这完整的体现。
但地理位置的差别也是东西方价值观差异的部分原因,这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最浅显的差异莫过于西方人白皮肤,东方人黄皮肤,这就是地区差异造成的。
引言: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最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对中国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哲学:儒家、道家和佛教.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本身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和古罗马,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理性和艺术、希伯来宗教、罗马法律,以及汇成西方文化之流的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都是西方文化的发展动力。
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核心。
其性质是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
运动于17,18世纪最早出现在英国,法国的启蒙运动是其高潮。
其主要主张是批评专制王权和封建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自由主义思潮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社会革命,主张改良。
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从后来的l6世纪到l8世纪的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试验,注重形式论证。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形态的外露以及形式上的完整,因而英美国家的人更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整体文化,那么西方文化便是个体文化。
整体文化和个体文化都是提高社会系统功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它们是互补的,是可以融合的。
以西方自由化为文化背景的资本主义社会与东方以整体化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提高社会系统功效的角度来看,两者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正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
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这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互动的。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
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促进、互相推动、使人类逐步向和谐世界发展。
东西方的文化不同,自然教育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列强打开后。
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目前社会上,中国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或许中国父母应该像外国家长们学习。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
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
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
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
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
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
教育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国家栋梁。
对于某些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像西方学习,实践出真知,在学习实践中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了解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有助于解决在不同文化交际中存在差异意识和差异思维方式带来的不便,帮助我们在不同文化交际中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东西方差异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在面对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时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待它,应该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也不例外,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只有不断探索东西方的差异,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完善我们的知识构成,东西方才能更好的实现最优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