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室的职能1、质量检验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质量信息的源泉,是企业产品质量生产中的“神经”和“眼睛”。
如果质量生产各工序没有检验,就无法了解生产过程的质量情况,生产就处于盲目和混乱状态,整个生产就无法保证。
2、化验室检验工作又分:生产检验,原料检验,成品检验。
3、化验室检验分析都是根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来操作的,是有据可依的。
不管是采样还是化验都要做到及时准确,不弄虚作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各种标准的认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认识和表示方法国家标准的表示方法(举例) GB 9774——1996《水泥包装袋》其中GB是指国家标准代号;9774是指编号;——是指连接号;1996是指制定和修定年代;《水泥包装袋》是指标准名称。
行业标准的表示方法(举例) JC 714——1996《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其中JC是指建材行业标准代号;714是指编号;——是指连接号;1996是指制定和修定年代;《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是指标准名称。
标准的分类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四个等级。
国家标准: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行业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要公布国家标准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地方标准:就是在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时又需要统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执行而制定的标准。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企业标准: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企业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已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
化验室安全常识一、一般要求(1)分析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分析规程和有关的安全技术规程,了解设备性能及操作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掌握预防和处理事故的方法。
(2)进行有危险性的工作,如危险物料的现场取样、易燃易爆物品的处理、焚烧废液等应有第二者陪伴,陪伴者应处于能清楚看到工作地点的地方并观察操作的全过程。
(3)玻璃管胶管、胶塞等拆装时,应先用水润湿,手上垫棉布,以免玻璃管折断扎伤。
(4)打开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试剂瓶塞时应带防护用具,在通风柜中进行。
(5)夏季打开易挥发溶剂瓶塞前,应先用冷水冷却,瓶口不要对着他人。
(6)稀释浓硫酸的容器,烧杯或锥形瓶要放在塑料盆中,只能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不能相反!必要时用水冷却。
(7)蒸馏易燃液体严禁用明火。
蒸馏过程不得离人,以防温度过高或冷却水突然中断,引起火灾。
(8)化验室内每瓶试剂必须帖有明显的与内容物相符的标签。
严禁将用完的原装试剂空瓶,不更新标签而装入别种试剂。
(9)操作中不得离开岗位,必须离开时要委托能负责任者看管。
(10)化验室内禁止吸烟、进食,不能用实验器皿处理食物。
离室前用肥皂洗手。
(11)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长发要扎起,不应在食堂等公共场所穿工作服。
进行有危险性的工作要戴防护用具。
实验时都戴上防护眼镜。
(12)每日工作完毕检查水、电、气、窗,确认安全后方可锁门。
二、使用电器设备的安全要求(1)一切电器设备在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漏电,外壳是否带电,接地线是否脱落。
(2)在使用电气动力时,必须事先检查电开关、马达和机械设备的各部分是否安置妥善。
(3)开始工作或停止工作时,必须将开关彻底断开。
(4)安置电器设备的房间、场所必须保持干燥,不得有漏水或地面潮湿现象。
注意电线的干燥度,遵守使用电器的规程,离开房间时,要切断加温仪器的电源。
(5)在更换保险丝时,要按负荷量选用合格保险丝,不得加大或以铜丝代替使用。
(6)在实验室内不要有裸露的电线头,不要用它接通电灯、仪器或电动机。
要记住实验室内发出火花的危险性,因空气中可能有构成爆炸混合物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
(7)电器开关箱内,不准放任何物品,以免导电燃烧。
(8)严禁用铁柄毛刷清扫电阀门和用湿布擦电阀门。
严禁用潮湿的手接触电器。
擦拭电器设备前,应将全部电源断开。
(9)凡电器动力设备如电风扇、马达等发生过热现象,应立即停止运转,并请求维修。
(10)实验时必须先接好线路再插上电源,实验结束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再拆线路。
(11)停止电流供应时,要关闭一切加温和其他电气仪器。
(12)禁止在电气设备或线路上洒水,以免漏电。
(13)凡使用110V以上电源装置,仪器的金属部分必须安装地线,要使用有绝缘手柄的工具。
(14)用高压电流工作时,要穿上胶鞋并戴上橡皮手套,站在可以绝缘的橡皮上。
(15)实验室所有电气设备不得私自拆动及随便进行修理。
(16)受到电流伤害时,要立即用不导电的物体把触电者从电线上挪开,同时采取措施切断电源。
把触电者转移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进行人工呼吸并迅速通知相关部门。
三、实验室易燃、易爆安全要求(1)化验室易燃易爆的物品有各种油类、各种有机溶剂及有机气体、各种钢瓶。
(2)易燃、易爆危险品必须存放在条件完备的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专用储存室(柜)内,应当符合有关安全规定,并根据物品的种类、性质,配备相应的通风、防爆、泄压、防火、防雷、报警、灭火、防晒、调湿、消除静电、防护围堤等安全设施,并设专人管理。
(3)易燃、易爆危险器应当分类分项存放,各容器之间应达到规定的安全距离,不得超量储存。
(4)加热易燃液体如汽油、苯、乙醇等应用水浴或电热板绝不能用明火直接加热。
加热回流时仪器装置不能漏气。
(5)使用易燃液体如汽油、乙醇、乙醚、丙酮等时,一定要远离火源和热源,使用时应将瓶塞塞紧。
(6)使用煤气灯时应先将空气孔洞调小,再点燃火柴,然后一边打开煤气,一边点火,不允许先开煤气,再点燃火柴,点燃煤气后,调节好火焰使用,用后应随手关闭。
(7)使用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火,切不可用酒精灯直接与其他的火源对火点燃,用后必须用灯罩罩好。
(8)不允许在烧器内烧轻油、布及纸等易燃物。
(9)存有压缩气体的钢瓶要存放在安全地方(铁柜加锁或单独房间内)。
(10)钢瓶不可靠近热源、可燃、助燃气瓶,使用时离明火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
(11)化学性质相抵触、能引起燃烧、爆炸的气瓶要分开存放。
(12)不得使用过期未经检验的气瓶。
(13)气瓶内气体不能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或重量。
(14)气瓶的瓶帽和钢瓶的防震圈要完好无损。
(15)储存易燃、易爆的仓库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
并根据消防条例配备消防设施。
(16)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中的废液应回收综合利用。
不得随意倒入下水道及随意泼洒。
五、安全防护知识在化验分析工作中,要经常接触各种试剂,包括无机试剂和有机试剂,其中很多是有毒的。
在化验操作过程中反应所产生的某些气体或烟雾,也常常是有毒性的。
此外,在化验分析工作中还会偶然烧伤、烫伤、炸伤、触电等事故。
所以,化验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毒物知识和安全防护知识,尽量避免发生事故,而当一旦发生事故后,能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减小损失。
中毒与急救一般认为凡是某种物质进入人体以后,能引起局部或整个机体功能发生障碍的任何疾病,都称为中毒。
毒物是相对的,一定的毒物必须在适当的条件下才能产生毒效,引起中毒。
例如某些药品,少量能起治疗作用,但用量大时可以致死。
化学毒物所引起的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化学毒物一般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毒的。
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大部分中毒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的,如各种挥发性的有机溶剂,化学反应产生的有毒气体、烟雾、或粉尘等。
通过消化道侵入人体除误食外,主要是手上沾染毒物,于吸烟或进食时咽入而中毒。
如氰化物、砷化物、有机农药等。
通过皮肤粘膜吸收引起中毒某些毒物通过皮肤粘膜的吸收而中毒,如汞剂、苯胺、硝基苯等。
毒物无论从呼吸道、消化道,还是通过皮肤侵入人体以后,逐渐侵入血液而分布于全身。
其中由皮肤侵入通过毛囊吸收,比较缓慢。
消化道侵入者通过循环系统经肝脏入于血液,及从呼吸道侵入者在肺泡中吸收,两者比较迅速。
急救措施在化验室里,遇到有人急性中毒,原则上应尽快送医院或请医生来诊治,并报告领导或上级组织。
在送医院之前,应迅速查明中毒原因,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急性呼吸系统中毒应使中毒者迅速离开现场,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
如有休克,虚脱或心肺机能不全,必须先作抗休克处理。
如人工呼吸,给予氧气,喝兴奋剂(如浓茶、咖啡)等。
经由口服而中毒需立即用2~5%小苏打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洗胃时要大量地喝,边喝边使之呕吐,最简单的催吐办法是用手指或筷子压舌根,或给中毒者喝少量(15~25ml)1%硫酸铜或硫酸锌溶液(催吐剂)。
使之迅速将毒物吐出。
洗胃要反复进行多次,直至吐出物中基本无毒物为止。
再服解毒剂,一般解毒剂有鸡蛋清、牛奶、淀粉糊、桔子汁等。
另外有些特殊解毒剂对某种中毒而用。
如磷中毒时用硫酸铜,钡中毒时用硫酸钠,氰化物中毒时用硫代硫酸钠等。
皮肤、眼、鼻、咽喉受毒物侵害时,应立即用大量自来水冲洗,然后送医院请各专科医生处理。
常见的化学毒物及急救预防措施本着预防为主的精神,尽量减少化学毒物引起中毒的事故,化验人员必须对常见的一些化学毒物的性质有所了解,并具有一定的急救常识。
有毒气体这里主要介绍化验分析中最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比较少见的剧毒气体如光气等不作介绍。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对空气的比重是0.967,毒性很大。
它是固体燃料不完全时的产物。
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后,与血色素的结合力较氧大200~300倍,因而很快形成碳氧血色素,使血色素丧失运输氧的能力,以致全身组织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缺氧,发生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的程度,要根据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呼吸时间的长短,人的体质强弱而定。
轻度中毒时,表现头痛,眩晕、耳鸣、有时有恶心呕吐,全身疲乏无力等。
中度中毒时,除上述症状外,迅速发生意识障碍、嗜睡,全身显著较弱无力。
重度中毒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呼吸微弱而浅表,有时呈潮式呼吸,很快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时,全身皮肤常呈鲜红色。
中毒时间长者,也可有发绀,心机功能发生障碍,甚至有出现各种皮疹现象。
急救措施立即将中毒者抬到新鲜空气处,但需保暖,不使中毒者受害。
呼吸衰竭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给以氧气。
输入5%葡萄糖盐水1500~2000ml。
如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应同时注射山梗菜素、可拉明、樟脑等强心剂。
这些均由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