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产教融合是指高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与相关生产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把产
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发挥学校的理论教育优势与企业的生
产实践优势,形成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转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建设知
识创新型企业的交汇点,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立
足点,是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

因此企业与高校合作,
进行产教融合是大势所趋[1]。

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积极建设培育一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
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发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到2025年,以国家
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

随着专业硕士研
究生规模的扩大,高校面临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
究生教育质量。

本文以上海电机学院能源动力专业为例,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促进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发展、校企双主体育人的
新机制。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供需协同
上海电机学院地处临港新片区主城区,也是上海市产教融合试点建设高校之一。

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

新片区的发
展迫切需要建立与自由“贸易链”“服务链”“产业链”精准对接的“人才链”,通过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企业亟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长期以来,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产教融合有效打破了产业与教育之间的藩篱,促进人才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契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上海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2021-2025 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方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关于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产教融合政策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改革,也为地处临港新片区的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带来了更加有利的推动和支持。

因此,产教融合是新片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校企协同则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根本途径。

2.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一线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满足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的现场工程师专门人才,其本身对产学研要求非常高[2]。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解决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轨、学生实践能力弱、企业对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满意度低的有效手段。

2.1深入推进“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又要注重实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形成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与技能融合的培养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助力[3,4]。

上海电机学院通过与企业构建产学研联培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科研项目的合作,紧密围绕产业前沿需求设立科研攻关项目,以校企合作项目作为连接纽带将校企导师紧密联系,使校企导师都能以更加紧密的身份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给予研究生理论与技能的指导,让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到企业生产一线,深度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为企业解决面临的技术难题。

在此过程中,既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使“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得以长效运行,又利用科研项目推动实践教学和应用实践环节的培养,提升专业
学位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此外,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培育一
批能够将学术发展与行业发展动态结合的综合性企业导师。

2.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高度,课程体系则是培养方案的核心,教学内容
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5]。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地方经济
建设,满足经济建设需求,在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
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咨询行业专家,让人才使用单位参与其中,使教学内容更好
地对接实际应用。

2.3 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人才培养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科研实验室和科研项目结合、科研项目进课堂、企业项目与科研项目相结合、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将岗
位能力要求转化为教学项目,带动相关知识的学习。

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人
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功实现了传统教学到产教融合的发展(如图1)。

图1: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1)建立研究生产学研实习基地
选择基本需求明确、资质良好的企业建立研究生产学研实习基地,为研究生
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研究生施行“双师制”管理,即学术指导为主的校内导师和
实践指导为主的企业导师。

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和生产实习以项目需求为导向,在
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指导下,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要成员开展项目的研
究,完成企业设立的项目,从而达到校企双赢。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与企
业进行实时互动,解决企业的技术和人才需求,保证培养质量。

构建能力培养与
实习实践互动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实习基地。

(2)入校即入企的企业新型学徒制
参照德国高校产教融合中“双元制”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导师双选后,
充分利用入校前将近三个月的暑假时间,校内导师选派研究生进入到产学研实习
基地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企业轮岗实习,让每个研究生都熟悉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
和工作时间,为后期的顶岗实习做准备。

研究生在轮岗实习期间,企业会按照劳
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研究生实习工资。

(3)校内理论学习与科研能力培养
研究生完成为期三个月的企业轮岗实习,进入学校完成课堂理论教学。

在一
年的校内学习中,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时间实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完成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研究任务,在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锻炼
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研究生有了三个月的企业轮
岗实习经历,研究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从工程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实习所积累
的企业经验很好地完成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研究任务,在科研实验室完成基本的
科研能力培养和提高。

(4)企业顶岗实习
研究生在校一年完成课堂理论学习后,再次选派到产学研实习基地开展为期
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按照科研和生产计划,安排研究生参
与到企业项目的研究开发过程,培养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校
企双方导师根据企业项目特点确定研究生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生顶岗实习
期间完成硕士论文后回校参加毕业答辩。

3.结束语
上海电机学院围绕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布局,探索实施了校企“双院长”制、学科专业“双负责人”制、人才培养校企“双导师”制;由校企双方共制人才培
养方案、共创实验实训基地、共组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教学课程资源。

协调企业人才需求与研究生就业意愿,做好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

基于产教融合的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总结了培养过程中的多年经验与做法,以期为我国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提供新思路。

(本研究获得上海电机学院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A1-5101-22-003-05-009-03)
参考文献
[1]刘源远,牛子博,郑洲顺.专业硕士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机制研究—以应用统计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31):18-21.
[2]梁骥.共建生产型实践教学基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87-96.
[3]李娟华,刘昆明,刘晋彪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浅析[J].广州化工,2021(3):169-174.
[4]崔春生,李洁璐,王美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完善与优化[J].教书育人,2022(7):38-41.
[5]杨栩,冯诗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6-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