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要:主要论述技术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建设目标,并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思路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技术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建设
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教学及产业开发等领域,都是以专业为基础的[1],离开了专业建设,这些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学校发展水平的差异,实质上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特色和水平的差异。
因此,学科及专业建设普遍被各高校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专项建设。
高校要得到社会承认,就要集中力量建设好若干学科、专业,并以这些知名学科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上海电机学院作为“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资源相对薄弱,知名度不够高,要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专业,将有限的办学资源优化配置在最能提高学校实力、突出自己特色的环节上,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知名度。
车辆工程专业作为本校汽车学院的一门新建本科专业,如何跟上学校的发展并努力将其创建成学校的品牌专业之一,就成为汽车学院每一位员工努力的方向。
因此应该在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本地区及本行业的优势,准确定位,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课程设置、科研及教学水平等方面形成综合优势,使本专业的发展能够迅速崛起并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突出上海电机学院“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充分依托上海电气集团的行业背景及我校多年建立起来的在电机及电机控制方面的资源优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车辆的机遇,建设以“汽车电气电子”为主要发展方向的车辆工程本科专业。
(2)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注重实践,找准市场方向,使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在“汽车电气电子”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及竞争优势;引进及建设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科研、教学并重,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尽早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
二、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思路
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支柱产业和上海电气集团的产业背景为依托,以车辆工
程为中心,充分利用电机学院的技术及资源优势,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发展格局。
学科与专业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花大力气进行长期建设,才能实现规划目标。
(1)通过积极引进,大力挖潜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吸引有特长的专业带头人才加入;充分培养,发掘自身潜力,加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从而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团队[3]。
目前汽车学院车辆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现有人员无论在数量还是学历层次上都存在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这其中尤其要注意引进应用型及工程技术人才;二是培养现有人员,鼓励青年教师围绕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攻读更高学位或进修提高或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来提高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
与此同时,要注重环境建设,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协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合作伙伴,形成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环境。
与校内电气学院、机械学院等相关学科、专业、梯队进行充分沟通、合作,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共同体,互通有无,资源互补,共同进行电机学院的教科研建设,以共同的事业吸引人才。
(2)以科研工作为突破口,促进教学共同发展。
车辆工程专业要培养学生设计、制造等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而科研能力需要长期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来培养和提高。
所以,以科研工作为突破口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可促进教学,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
结合专业发展方向与师资力量,车辆工程的科研工作要以“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电动汽车车身及总布置、燃料电池、车辆电子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
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的步伐。
产学研合作是我院科研工作的特色,也是车辆学科持续发展的保证。
我们应加强与上汽、上海大众、申沃客车、申龙客车等主机企业和一大批零部件企业的合作,与它们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企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科研基地的建设,努力形成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
同时要注重科研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为社会、企业服务,扩大自身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
加强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
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有关大学、公司进行研修。
组织邀请有关汽车公司的专家针对上海车辆工业所急需的技术、标准、出口认证等工作进行培训和讲学。
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到校讲学,派教师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由参会者面向师生开设讲座,使大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车辆工程本科人才。
高校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的,其他各项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这个目的而服务的。
所以,最终一切都要回到促进教学这个根本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培养质量,重
视对学生工程观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6];认真研究当前形势下的社会对车辆工程人才的需求并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把握市场脉搏,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育观念,深化培养方案。
(4)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扩大专业面向,提高外语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安排上,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机电技术的结合为龙头,以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主线,强化基础,注重素质提高。
可考虑如下具体方法:修改课程体系,将机械CAD/ CAE 软件的应用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使学生能掌握几种CAD 软件的应用,对CAE 软件有所了解,最好做到初步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外语教育,扩大双语教学范围,增加外语的运用机会,逐渐在一定范围内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建立开放的专业教学实验室,整合汽车构造实验室,汽车电气实验室,汽车实验中心机房等的资源,建立起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制造的汽车创新实践基地。
三、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
汽车学院一直将车辆工程专业置于学科专业发展的优先地位,从人、财、物多方面支持本专业的发展。
为确保车辆工程专业顺利发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培养社会急需的毕业生,汽车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对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主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改善教学条件。
汽车学院已经建成产地面积超过3000m2的汽车实验中心,拥有价值超过500万元的试验设备,在此基础上为支持车辆工程专业的建设,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陆续购置了综合检测线,发动机测功机等大型综合性实验设备,新建了多功能机房,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专业资料的建设,加大国内外相关图书资料的采购力度,与图书馆合作成立了独立的汽车专业资料室;在新校区建设规划中,汽车学院将拥有独立的实验、办公大楼,教师的办公条件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2)加强服务意识。
在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应加强服务意识,进一步为师生建立更理想的学习工作氛围。
行政人员应该建立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加强软环境的建设,为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3)积极进行教研、教改活动。
不断的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所必需的。
学校应提供专项资金,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并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认真讨论、总结,对于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予以积极推广,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升,教学效果不断改善。
(4)支持高水平教材编写。
教材是学校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蓝本。
鼓励有经验的教师组织编写适合技术本科院校的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投入适当资金加强对精品自编教材的支持和资助。
鼓励与优秀出版单位根据需要建立精品教材建设的共建、合作机制(包括:共同组织、策划、编写、出版等)。
参考文献:
[1] 廖林清,石晓辉,邓国红,王化培. 车辆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路[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
[2] 徐雳,李茂月,王振波.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
[3] 李进.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
[4] 段敏等.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5] 王国权,童亮. 应用型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甘肃科技纵横,2007(2).
[6] 吕红明,王琪. 复合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文教论坛,2007(5).
乌秀春(1973~),女,辽宁朝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车辆CAD/CAM/CAE技术、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袁伟光(1982~),男,上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车辆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