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杨俊传》知识点随文整理
杨俊字季才,以兵乱方(方:正)起,而河内(河内:中国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处四达之衢(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必为战场,乃扶持(扶持:搀扶;扶助;护持)老弱诣(诣:到)京、密山间,同行者百余家。
宗族(宗族:同一父系的家族;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知故(知故指旧交好友)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
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非常:意外的变故;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之人也。
"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众未之知:宾语前置),唯俊言曰:“芝虽夙(夙:平素)望不及朗,实理但(但:只)有优耳。
"本郡王象,少孤特(孤特,意思是孤单、孤立),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见:被)使牧(牧①<动>放牧②<动>像放养牲畜一样的统治;管理③<名>官名,一州的长官;【牧伯】州郡长官的尊称。
【牧守】州郡的长官。
州官叫牧,郡官称守。
【牧宰】州县长官,县官叫宰)羊而私读书,因被(被:遭受)棒楚(楚:痛苦)。
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著:居住)家,聘(聘通“娉”,用礼物订婚或迎娶)娶立屋,然后(然后:这样之后)与别。
太祖除(除:授予官职)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秀才别称茂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迁南阳太守。
宣德教,立学校(中国在4000多年前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商朝时叫“序”。
到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
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
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到明朝、清朝,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
“书堂”、“私塾”等),吏民称之。
魏国既建,迁中尉。
太祖征汉中,魏讽反于邺,俊自劾诣行在所(【行宫】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
俊以身方罪免,笺(笺jiān①<名>一种文体,写给尊贵者的快信②<名>一种注释③<名>精美的纸张,供题诗或写字用)辞太子。
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中尉:战国时,掌荐举人才等事。
秦汉时为武职,主管京畿治安,指挥禁卫军部队,为负责京师安全的高级军官)便去,何太高远(高远:清高)邪!"遂被书左迁(左迁:贬官、降低官职)平原太守。
时王象为散骑常侍,荐俊曰:“伏见南阳太守杨俊,秉纯粹(纯粹指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之茂,质履忠肃之弘量,体仁足以育物,笃(笃:忠诚)实足以动众,克(克:能够)长后进(后进:后辈),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
自初弹冠(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整冠。
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词),所历垂化(宵鱼垂化:用来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殊:不同)邻异党,襁(襁:婴儿的被子,这里指婴儿)负而至。
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辇毂(毂:代指车子),熙帝之载。
”俊自少及长,以人伦自任。
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资拔英致,咸作佳士;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
初,临淄侯与俊善(善:交好),太祖适嗣(适嗣:适通“嫡”,嫡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未定,密访群司。
俊虽并论文帝、临淄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淄犹美,文帝常以恨之。
黄初三
年,车驾(车驾:代指皇帝)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收:拘捕)俊。
尚书仆秦富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
俊曰:“吾知罪矣。
”遂自杀。
(节选自《三国志・杨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