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5自主赏析1 伶官传序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课内双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仇雠.(chóu)凯.(kǎi)旋遗.(yí)恨骄奢.(shē)B.离散(sǎn) 沉溺.(nì)剔.(tì)除俳.(fēi)优C.度.(dù)曲宝藏.(cánɡ)勖.(xù)勉系.(jì)颈D.囊.(nánɡ)括发.(fà)誓缱.(qiǎn)绻伶.(línɡ)人【答案】A(B项中“散”应读sàn,“剔”应读tī,“俳”应读pái;C项中“藏”应读zàng,“系”应读xì;D项中“发”应读fā)2.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⑥泣.下沾襟泣:流泪A.①②④⑤ B.①⑤⑥C.①④⑤ D.③④⑤⑥【答案】C(凯旋,胜利归来;其,副词,一定;泣,泪水)3.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家祭无忘告乃.翁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C(C你的;A表判断的副词,是;B于是;D副词,竟然)4.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例:与.尔三矢 A .遂与.之俱出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 .无乃尔是过与.【答案】 C(C 与例句同,动词,给;A 介词,和;B 动词,帮助;D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 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D.⎩⎪⎨⎪⎧ 请.其矢,盛以锦囊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答案】 C(A 介词,用/连词,表顺承;B 遗留/舍弃;C 原来的;D 领取/请(要求)(你))6.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例:盛衰之理.A .自然之理.也 B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C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D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答案】 D(D 及例句,命运;A 道理;B 梳理;C 道理,引申为法令制度)7.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此三者,吾遗恨也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答案】 A(例句与A 都是被动句)8.下面对《伶官传序》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呜呼”开篇,落笔兴叹。
接着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紧接着顺势一笔,用一“原”字,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来佐证论点。
“盛”“衰”“得”“失”四字,总领全文。
B.第二段承接首段,先概述庄宗先父的遗恨、遗志,接着概述庄宗接受遗命,为父报仇的史实,照应首段的“盛”与“得”。
这段叙事是重视“天命”的表现,不但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为下文写庄宗的“衰”与“失”而张本。
C.第三段评论庄宗的“盛衰”史。
首先以“方其”句紧接上文,用“其意气”之句回应了首段的“盛”与“得”。
接着写庄宗的“败亡”。
至此,庄宗之事,一盛一衰,今昔形成鲜明对比。
文章紧接着用选择反诘复句作答,肯定了盛衰、得失、成败皆自于人事的道理。
又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归结出“忧劳”这一结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回应了首段。
D.第四段,先进一层评论庄宗的盛衰成败,从而推出更为普遍的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是对前面议论的重要补充和生发,也是对开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发挥。
最后一句“岂独伶人也哉”,更是发人深思,既告诫统治阶级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又紧扣题目,使全文浑然天成。
【答案】B(“天命”应改为“人事”)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9.对下列各句中语气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哉:表赞叹语气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也:惋惜、悲叹语气C.而皆自于人欤?欤:表反问语气D.自然之理也也:表肯定、判断语气【答案】C(此问句同前面问句组成表选择关系的问句,所以是设问句,不应表反问) 10.下列各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叙事、抒情,通过对比庄宗“得天下之时”的“意气之盛”与“天下已定”后的仓皇情形,说明“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的道理,呼应中心论点。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是指伶官作乱,欲推翻庄宗统治。
C.“仓皇东出”,承前省略主语“一夫”。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表选择关系的两个句子,语意重点落在后一个问句上。
【答案】C(主语应是后唐庄宗,不是“一夫”)11.补出横线处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时,他那意气骄盛,真可以说雄壮极了。
(2)以至于割下头发,对天发誓,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秦孝王俊,字阿祗,高祖第三子也。
初,颇有令闻,高祖闻而大悦,下书奖励焉。
其后俊渐奢侈,违犯制度,出钱求息,民吏苦之。
上遣使按其事,与相连坐者百余人。
俊犹不悛,于是盛治宫室,穷极侈丽。
俊有巧思,每亲运斤斧,工巧之器,饰以珠玉。
为妃作七宝羃罹,又为水殿,香涂粉壁,玉砌金阶。
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间以宝珠,极荣饰之美。
每与宾客妓女弦歌于其上。
俊颇好内,妃崔氏性妒,甚不平之,遂于瓜中进毒。
俊由是遇疾,征还京师。
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
左武卫将军刘升谏曰:“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
臣谓可容。
”上曰:“法不可违。
”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升乃止。
其后杨素复进谏曰:“秦王之过,不应至此,愿陛下详之。
”上曰:“我是五儿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管、蔡,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亏法乎?”卒不许。
俊疾笃,未能起,遣使奉表陈谢。
上谓其使曰:“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
汝为吾子,而欲败之,不知何以责汝!”俊惭怖,疾甚。
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复王官,不许。
岁余,以疾笃,复拜上柱国。
二十年六月,薨于秦邸。
上哭之数声而已。
俊所为侈丽之物,悉命焚之。
敕送终之具,务从俭约,以为后法也。
王府僚佐请立碑,上曰:“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作镇石耳。
”(《隋书文四子传杨俊》) 1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颇有令.闻令:美好B.上遣使按.其事按:考查,核实C.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固:坚持,固执D.安能亏.法乎?亏:亏待【答案】D(亏:受损,使……受损)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弦歌于.其上得复见将军于.此B.上以.其奢纵,免官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C.秦王之.过,不应至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庶臣下守之而.不失吾尝终日而.思矣【答案】A(都是介词,在。
B前者为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由于”;后者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连词,因为。
C前者为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后者为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D前者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者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的儿子杨俊,恃宠违制,生活奢侈。
文帝派人查处,以示警告。
B.杨俊不思悔改,大修宫室,制造奇巧奢华的器物,追求奢华享乐。
C.为了有效制止奢侈恶习,隋文帝依照法规对杨俊加以惩罚,大臣们劝文帝不要对杨俊惩罚,文帝坚决不因儿子而枉法。
D.杨俊病死后,文帝又命令丧事从俭,烧掉杨俊建造的侈丽之物。
【答案】C(大臣们劝谏文帝从宽发落杨俊。
)16.翻译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
臣谓可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
汝为吾子,而欲败之,不知何以责汝!”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王并没有其他过错,只不过是动用官家财物营建官署的房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