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最新种植管理技术

马铃薯最新种植管理技术

马铃薯最新种植管理技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主要分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一二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

近三年来,我国马铃薯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左右。

为科学指导今年马铃薯生产,现将主要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北方一作区该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7%左右,细分为东北、华北和西北3个一季作区,东北一季作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北部,华北一季作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西北一季作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全部及陕西北部。

(一)东北一季作区1.选用优良新品种。

适合种植早熟和中晚熟、抗晚疫病的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搭配早熟品种和加工型品种。

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选择抗病、高产和优质品种。

2.种薯选择与处理。

选用符合 GB18133-2012国家标准的一、二级大田用脱毒种薯。

播种前15-20天出窖(库),在室温15-18℃下催芽,芽长0.5-1厘米,散射光下壮芽。

切种应切成立体形状,切忌切成片状,切刀用75%的酒精或0.3%-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消毒。

每个切块重25-35克为宜,保留1-2个完整芽眼。

切块用杀真菌剂和杀细菌剂拌种。

种薯生产提倡35-50克重小整薯播种。

3.选地及整地。

地块要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团粒结构好、排水保水性能好、通气性好,且轮作倒茬三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前茬未使用过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甲磺隆、异噁草松等除草剂。

推荐进行秋耕整地,整平耙细,耕深35-40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可随耕翻整地亩施充分腐熟农家肥2-3吨或适量商品有机肥作基肥,配合施用微生物菌剂。

4.适期播种。

土壤10厘米地温稳定(连续三天)在7-10℃时播种。

黑龙江省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其中南部地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北部地区一般5月初至5月中旬播种。

5.合理密植。

采用垄宽80-90厘米的垄作方式,根据品种、土壤肥沃程度和产品用途确定密度。

一般早熟品种每亩4000-4500株、晚熟品种3000-3500株为宜,肥沃土壤种植密度适当小一些,贫瘠土壤适当增加密度。

淀粉加工品种植密度适当大一些,以每亩4000-4500株为宜;薯片加工品种控制薯块直径5-9厘米为宜,一般每亩4500株;薯条加工品种要求大薯率高,一般每亩3500-3700株为宜。

6.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东北为晚疫病发生较重地区,除了选择抗晚疫病品种、杀菌化学药剂外,可采取大垄栽培措施,将垄距扩大到90厘米,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加厚培土层,减轻晚疫病危害。

根据降雨情况进行化学防治,预防性药剂主要有代森锰锌、瑞凡、丙森锌、百菌清等,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喷药,视降雨情况确定防治次数。

内吸型药剂主要有银法利、氟吡菌胺、抑快净、凯润等,一般间隔7-10天防治一次,不同种类药剂轮流使用效果较好,切忌一种药剂连续使用。

地下害虫通过药剂拌种、沟施或与肥料混合施用效果好,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地上害虫可采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等进行防治。

虫害严重需要多次防治时要注意不同药剂轮流使用。

7.收获。

初霜后植株受冻枯萎时收获,机械收获的需在收获前一周进行机械杀秧,促进薯皮老化。

收获时避免机械损伤、风吹雨淋、暴晒和受冻,并剔除病、烂薯,以利贮藏运输。

8.科学贮运。

入窖前清除上年残存在地表的渣滓,地面喷施杀菌剂,窖内药剂熏蒸以彻底消毒杀菌,密闭一周后进行通风。

马铃薯应在入窖前预贮10天左右,使薯皮老化,降低薯块温度,减弱呼吸作用,剔除病薯烂薯。

贮藏量应控制在窖(库)容的2/3。

入窖初期应迅速将窖内温度降到10-13℃,并维持15-20天,之后窖温应逐渐降至2-4℃,相对湿度保持在85%-93%。

贮藏过程中要适当通风,调节库内二氧化碳浓度和温、湿度,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挤压和冻伤等损害。

(二)华北一季作区1.选择优良抗病品种和优质脱毒种薯。

选择抗旱、抗病、熟期适宜的中晚熟品种,根据市场需求搭配早熟品种。

有灌溉条件的宜选择抗病、商品性好、高产、耐贮运的品种;旱地宜选择抗旱、抗病、商品性好的品种。

种薯应选择符合 GB18133-2012标准的优质脱毒一、二级种,每亩用种量125-170公斤。

2.整地施肥。

选择轮作倒茬地块,前茬作物未使用过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甲磺隆、异噁草松等除草剂的地块。

选择至少三年未种植马铃薯和茄科作物的地块。

播前进行深耕整地,耕翻深度要达到30-35厘米,翻地深浅要一致,无漏翻,耕后旋耕耙平。

推广普及3-5年轮作制度,增施有机肥,以翻地时亩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1500-2000公斤为宜;适当应用微生物菌肥改善土壤环境,防控土传病害。

3.种薯切块和药剂拌种处理。

播种前7-15天种薯出库,先放在室温15-20℃催芽,剔除病、烂和畸形薯。

在种薯切块过程中,用75%酒精或3%来苏水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不断浸泡切刀5-10 分钟进行消毒,采用多把切刀轮换使用。

将种薯切成30-40克大小的薯块,且每块上至少带1-2个芽眼,切块大小应均匀一致。

种薯切块后用2.5%咯菌腈悬浮剂或3.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剂或22.4%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拌种或包衣。

拌种后晾干装网袋小垛摆放,保持良好的通风,促使伤口愈合,1-2天后播种。

4.播种。

当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在10℃左右时播种。

采用开沟、播种、铺带、喷药、覆膜一体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种肥、播种、沟喷药、铺滴灌带、覆膜等作业。

播种深度8-10厘米。

土传病害严重的地块可施用25%嘧菌酯80-100毫升+70%噻虫嗪20克兑水50公斤喷施在播种沟内,然后覆土。

株行距可根据播种机型号灵活掌握,一般种薯生产田播种密度为4000-4500株/亩。

5.田间管理。

一是肥水管理与除草剂使用。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改撒施为沟施和随水追施,合理配施中、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类肥料。

旱作雨养地块覆膜保墒种植。

有灌溉条件的地块采用滴管或膜下滴灌技术,水分管理的原则是适量、勤浇,收获前10-15天停止灌水。

杂草严重的地块,播种后可地表喷施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

杂草少的地块,可适期中耕除草培土。

二是生长期喷药防控早晚疫病。

根据降雨情况和温湿度,定期查看田间发病情况,结合预警系统及时防控早、晚疫病。

防治应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主,喷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

要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提倡加入助剂提高药效。

较典型的施药方案有: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亩用量为100-120克;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亩用量40毫升;25%嘧菌酯悬浮剂+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亩用量分别为40毫升和90毫升;25%氟吗·唑菌酯亩用量90毫升;10%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亩用量分别为15毫升和165克。

早疫病严重的地块,可增加使用丙环唑或嘧菌酯或啶酰菌胺或烯酰·吡唑酯或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药剂防治2-3次。

6.收获贮藏。

同东北一季作区。

(三)西北一季作区1.选用优良品种的脱毒种薯。

根据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抗旱、抗病及熟期适宜的马铃薯晚熟品种,根据市场需求搭配早熟品种。

有灌溉条件的宜选择早熟品种或抗病、商品性好、高产、耐贮运的晚熟品种;旱地种植宜选择抗旱、抗病、商品性好的品种。

种薯应选择符合 GB18133-2012标准的优质脱毒一、二级种,每亩用种量125-170公斤。

2.整地施肥。

选择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通透性好的土壤,合理轮作,忌连作。

前茬以禾本科、豆科作物为宜。

建议测土配方施肥,以农家肥为主,氮、磷、钾等化学肥料配合施肥的原则。

结合秋季最后一次耕作施入农家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在春季作为种肥施入。

3.适期播种。

4月中旬至5月中旬因地制宜机械化播种。

小于50克的小薯整薯播种,50克以上的切块播种,每个切块带1-2个芽,切块大小35-50克。

切块后拌种处理,避免太阳直射,促使伤口愈合。

每切完一个种薯,刀具需要消毒处理,防止病菌感染。

因地制宜控制播种密度,一般在2500-4500株/亩。

旱地可采取地膜垄作双行、大垄双行和全膜双垄等覆盖栽培,水地建议采取膜下滴灌、双膜栽培等。

播种季节易干旱,应注意保墒。

4.田间管理。

一是除草。

根据生产实际,确定除草方案。

如杂草多,可在马铃薯播种后使用适宜除草剂,如杂草少,可在中耕培土时人工除草。

二是中耕培土。

以2次为宜,第一次在苗高5-10厘米时进行,培土3-4厘米,第二次在现蕾前进行,培土要宽厚,6厘米以上为宜。

三是水肥管理。

在苗期、现蕾期和开花期追施尿素和硫酸钾,具体追施数量以各地生产实际为准;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建议至少在花期灌水1次,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全生育期灌水可在6-10次,提倡滴灌种植。

四是病虫害防控。

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辅,推广绿色防控措施,重点针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蚜虫和二十八星瓢虫等。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虫害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脂乳油、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近年来,夏季雨水增加,晚疫病加重,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可选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药剂交替使用防治。

5.适时收获。

结合田间长势、品种、市场需求及价格等,确定收获时间,根据天气适时收获。

一般在9至10月,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议尽早收获以提高销售价格。

收获前一周建议进行机械杀秧,条件达不到的地方可使用人工。

收获时要尽量避免机械损伤、防冻、防雨和防嗮。

7.科学贮运。

同东北一季作区。

二、中原二作区包括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全部,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南部,湖北和湖南东部,江西、福建、广西和广东的北部。

中原二季作区马铃薯一年两季种植,主要以春季种植的菜用薯为主。

1.选择优质早熟良种。

选用结薯早、块茎膨大快、商品性好、高产、优质、抗病的早熟品种。

脱毒种薯选用符合 GB18133-2012国家标准的一、二级大田用种薯。

2.种薯处理。

每亩需种薯150公斤左右,播前20-25天将种薯置于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晒种2-3天,同时剔除病薯、烂薯,然后切块。

小于50克的可整薯播种,大于50克的需切块播种。

充分利用顶端优势,螺旋式向顶端斜切,最后按顶芽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每个切块重量25-30克,每块种薯保有1-2个芽眼。

伤口愈合后用适合药剂拌种,拌匀晾干,在温度为18-20℃的室内采用层积法催芽,待芽长到1厘米左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播种。

3.整地施肥。

播种前要早耕地,结合耕地施肥。

每亩撒施商品有机肥100公斤(或农家肥5000公斤)+120公斤三元复合肥(17-10-18)+20公斤硅钙肥,耕匀耙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