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130厘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作者:蒋毅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5期
蒋毅
马铃薯130厘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可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节省二次购买机械费用,完成马
铃薯大垄栽培。
本文旨在为齐市地区薯农以及全国各地区从事马铃薯生产的同仁提供参考。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作物,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实施,马铃薯在
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幅提升。
多年国内外实践证明,马铃薯大垄栽培是实现增产、提质、增效
的最有效途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存在马铃薯大垄栽培机械不配套、大垄栽培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问题,马铃薯130厘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可充分利用现有机械完成马铃薯大垄栽培。
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一、品种选择
在应用脱毒种薯的基础上,根据用途及市场需求,选用经过审定的2代以内优质标准脱毒
种薯,如:尤金、克新13、丽薯6号、费乌瑞它等。
二、种薯处理
用种量:机械播种150千克/亩。
困种催芽:播前25-30天出窖,放入室内阳光散射处或室外背风向阳处平铺2-3层,温度
保持15-20℃,湿度保持在85%-90%。
避免阳光直射、雨淋和霜冻,3-5天翻动一次,均匀见光,催紫芽。
在催芽过程中淘汰病、烂薯。
种薯切块:选用健康种薯竖切,保留1-2个芽眼,小于50克可整薯播种,机械播种切至
40-50克,人工播种切至35-40克。
切刀需用5%来苏儿水或70%酒精消毒。
切后处理:为防止种薯切块后营养液外流或因湿度过大造成烂种,切块后应用滑石粉或草
木灰拌种;同时为防真、细菌性病害发生,可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72%农用
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2-16克+滑石粉1.5-2公斤均匀拌到100公斤薯块上。
三、选地、选茬、整地
选地:选择土质肥沃、土壤通透性强且偏酸性的地块。
选茬:前茬尽量选用以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茬口,也可选用大豆、麻类等作物茬口,
忌选茄科作物茬口和长效残留的除草剂地块。
耕整地:为使植株健康生长茁壮,提高结薯量和大薯率,必须使土壤中水、肥、气、热等
相协调,应做到深松深翻整地作业,前茬深松联合整地效果最好,深松深度不低于35厘米。
四、施肥
有机肥:有条件的结合整地公顷施有机肥15吨或商品有机肥300公斤。
种肥: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做到因地制宜平衡施肥。
可公顷施用尿素150千克、磷酸二铵300千克、硫酸钾375千克,施于薯块下侧5厘米,防止烧种;也可用马铃薯专用肥或复合肥。
追肥:初花期结合中耕公顷追施尿素112.5千克,封垄前公顷用腐植酸叶面肥500毫升加
磷酸二氢钾325克进行叶面喷施。
五、机械播种
马铃薯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末-5月初。
130cm大垄,垄上45cm,行距35 cm左右,有利于
机械上土,株距20-21cm左右。
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起垄、镇压作业,覆土厚度10厘米左右。
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密度,一般早熟品种和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块适宜密植;晚熟品种和
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适宜稀植。
六、田间管理
及时铲趟:在马铃薯出苗前通过轻耢垄台表土并深松垄沟,可以增加土壤性和地温,同时
清除杂草。
有条件的应选用上土机上土,提高上土厚度和均匀度。
在马铃薯即将出苗时,应进
行一次中耕上土。
出苗后铲趟一遍,进入发棵期再铲趟第二遍和第三遍,尽量多上土,既利于
块茎膨大也可减少青薯、病薯。
促下控上,分层培土:促下控上,使马铃薯地上地下生长比例合理,地上部不应过高过茂,可在初花期利用晴好天气,通过喷施0.2%矮壮素等控制植株徒长,促进块茎形成。
同时通过多
层培土可促进多层结薯,增加单株结薯量,进而增产增收。
七、防治病虫草害
1、防治病害
晚疫病:提前预防可选用70%丙森锌800-1000倍液或代森锰锌500-600倍液喷雾。
当发
现中心病株时,应及时拔除,并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注意交替用药。
早疫病:初花期公顷用80%代森锰锌3千克或64%杀毒矾1.8千克,兑水300千克喷雾。
环腐病:做好切刀消毒和浸种工作;若田间发病应及时拔除病株。
2、防治虫害
瓢虫和蚜虫为常见马铃薯虫害,瓢虫可用2.5%功夫乳油375毫升/公顷喷雾防治,蚜虫可
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克/公顷喷雾防治。
3、防治草害
播后5-10天,在未出苗前可进行封闭处理苗期杂草,公顷可用90%乙草胺1200-1500克加70%嗪草酮525-600克或33%施田补3750毫升,对水450千克喷施。
苗后防除禾本科杂草,公
顷可用12.5%拿捕净1.2-1.5升兑水300-450毫升均匀喷雾于杂草茎叶上。
八、收获
当马铃薯地上部分枯黄,地下部分表皮变厚,此时块茎干物质含量达到峰值,且块茎与匍匐茎易于分离,便于收获。
早熟品种收获时间一般在8月中旬左右,而中晚熟品种一般在9月上中旬。
收获前应先进行灭秧、清理茎和叶,应用机械收获,注意作业深度应不低于25厘米,尽量机械损伤和丢薯,在田间堆放盖土保温,防止晒成青薯。
(作者单位:16100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