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渎职犯罪中经济损失的认定

渎职犯罪中经济损失的认定

渎职犯罪中经济损失的认定
刑法规定渎职犯罪,旨在保护国家机关公务的合法、公正、有效执行以及国民对此的信赖。

各级国家机关执行国家职能、贯彻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应当合法,并且公正有效的执行。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犯的渎职罪从内部侵犯了国家机关公务合法、公正、有效的执行和国民对此的信赖,从外部侵害了具体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利益。

我国《刑法》规定中,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罪有6个,其中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要求造成重大损失;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罪有6个,其中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要求造成重大损失。

特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罪有17个,其中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非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环境监管失职罪要求造成重大损失。

从上述刑法规定可以看出。

部分渎职行为构成渎职犯罪,不仅要“权力未得到合法、公正、有效的行使”还要求造成重大损失。

《刑法》、《立案标准》和《司法解释一》均使用了“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概念。

但损失应该是具体的,损失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不应该是抽象的,脱离具体的事物谈损失,在整个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人民
层面谈损失,损失将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确定。

因此,很多损失,具体到个人是损失,而从社会层面来看,就不是损失,脱离具体的主体谈损失,损失将模棱两可,无法认定。

财产的实际价值的减少,不仅包括财产物理属性的改变而导致的财产价值减少,也包括财物权益属性的减少而导致的财产权利人总体财产价值的减少。

财产损害可分为所受损害和所失利益。

所受损害,是积极的损害,是现有财产的直接减少,是固有利益的丧失。

所失利益是消极的损害,是本应获得的利益而未能获得,是一种期待利益的丧失。

损害具有确定性,是客观的,损害是财产或者法益所遭受的不利益状态,损害发生后和损害发生前的利益状态的差额即为损失额。

损失的客观性也决定了,损失不以财产权利人的主观心态而改变,无论财产所有人是否恶意害是善意,都不影响其损失的认定。

应将抽象的规定具体化,提供明确的、可掌握的标准。

法律提供的保护和救济应该是可以具体到每个需要法律保护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上,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也有利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比如,甲盗窃乙的财物,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社会并没有损失,财物仍然在那儿,只不过从乙的手中转移到了甲的手中。

从乙的角度来讲,被甲盗走的财物,就是它的损失。

再比如:某国企从某国有银行借款3000万元购买机械设备,
贷款期限到期后,未还本付息给银行,并拒绝支付。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国家并没有损失,钱只不过是从某国有银行到了某国有企业中,钱仍然是国家的钱。

从某国有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角度来看,某国有银行作为财产权利人,总体财产价值减少了,这3000万元,就是某国有银行的损失。

将“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具体为“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就将抽象的保护和抽象的打击变成了具体的保护和具体的打击,这样,只有造成了某个具体公民、国家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国有企业法人、其他组织的损失,都可以认定为渎职犯罪中的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