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思路摘要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悄然兴起并迅速升温,它是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演化而成的新型旅游产品,是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红色旅游的兴起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红色旅游不仅迎合一部分旅游市场的特殊需求,丰富了旅游业,也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应该抓住红色旅游发展的良机,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
本文主要通过对广西河池“红色旅游”资源的介绍,分析了开发河池红色旅游资源的意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河池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目录摘要一、红色旅游的相关概述(一)红色旅游的兴起及发展概况(二)红色旅游的概念二、河池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概述三、发展河池红色旅游资源的意义四、河池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五、发展河池红色旅游的对策正文一、红色旅游的相关概述1.红色旅游的兴起及发展概况中国的红色旅游实际上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文革期间红卫兵沿着革命先烈遗迹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虽然当时还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却是红色旅游的萌芽,20世纪80 年代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
可以说,红色旅游是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产生、形成的,并随着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推进而加速发展的新型旅游产品,它能较好地反映和体现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和积极作用,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如今,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并且红色旅游已逐步成为社会影响广、市场需求大的旅游新亮点,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关注老区发展、关注“三农”问题等重大政策问题形成互动格局。
红色旅游发展已纳入全国旅游发展大格局。
国家旅游局已经提出了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的总体构想,计划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开发建设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与此同时,也由于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并有具有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价格适应的特点,对其开发研究也已悄然兴起。
如江西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初见成效:中共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旅游产业对当地财政的贡献率超过35%。
还有上饶、萍乡、瑞金、庐山东西南北相呼应的“红色旅游资源”。
近年来,河北省西柏坡也通过接待参观旅游者,直接收入达800多万元,综合效益7500万元,吸纳就业3300多人。
湖南韶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中国人到韶山去参观,都是想实地感受一下伟人的精神风貌,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是,早期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事业接待性特色,景区、景点的管理和开发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经营思维、行为方式落后,不能很好的与市场经济接轨,无法满足红色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
2.红色旅游的概念红色旅游主要是基于其游览内容的性质而提出的,对于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红色旅游是以游览革命老区、革命遗迹为主,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方式。
(李宗尧,2002[64])第二,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各个历史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吸引物,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和接待旅游者进行学习缅怀或参观游览,从而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旅游活动。
(毛日清,2002[5])第三,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依托的是特殊的文物遗迹类旅游资源,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活动,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
(《纲要》,2004[66])第四,红色旅游是以参观游览红色景观为主要内容,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其中,红色景观是指所有与中国革命有关的各种红色资源。
(尹晓颖2005[18])综上所述,红色旅游首先是一种主题性的专项旅游活动,包括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要素;其客体是抽象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以及具体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等吸引物;其目的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主要是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河池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概述1.资源方面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东连柳州,南界南宁,西接百色,北邻贵州,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门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河池是革命先躯韦拔群的故乡,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
早在大革命时期,河池就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有11个县(市)区、165个乡镇属革命老区,东兰、巴马、凤山三县成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在1955年授衔的17位广西籍少将以上的将军中,河池就有7位。
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革命先辈在战争年代进行革命活动的遗址、纪念地。
这些遗址、纪念地既是纪念、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区内外著名的旅游景区(点),既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河池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红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其中,河池的东兰县是全国最早开始农民革命运动的地区之一,是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在这里战斗过,是有名的“革命将军县”,有11处革命遗址被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遗址和纪念地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有: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东兰县革命烈士陵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以及东兰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众多革命遗址。
还有巴马、凤山、金城江区的红色旅游景点也很多。
除此之外,河池其他旅游景点也很多,神奇雄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千姿百态的山水景观、妩媚秀丽的高山平湖风姿、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景观、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独树一帜的长寿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都给河池的旅游增添了无限异彩。
有利于我们综合开发,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形成河池自己红色旅游特色。
2.政策方面广西旅游局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提出“突出重点,打造广西红色旅游品牌”,力将桂林、南宁、崇左、河池、龙州、东兰、兴安等市、县建设成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红色旅游基地。
力争2005年至2007年,红色旅游人数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2008年至2010年达到20%。
河池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对全市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红色旅游规划及景区建设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进一步理顺关系,调整充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切实加强红色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
市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支持把红色旅游做强、做大、做精。
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性资金更多的支持,将发展红色旅游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
3、市场方面河池市旅游在经过了2003年的“非典”低迷期和2004年的恢复期后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
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河池市共接待旅游者15.73万人次,同比增长38.59%,实现旅游收入3541.98万元,同比增长68.636%,红色旅游人数6.81万人,占旅游总人数的43.29%。
2007年的“五·一”广西旅游呈现出“红色旅游”和“绿色乡村游”两股热潮。
百色、崇左、河池等地的“红色旅游”红红火火,已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
游客以中老年人为主,且由于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周边外省区游客对该市丰富的旅游资源陪加青睐,来自外地如广州、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的游客较往年有很大的增长,使河池客源结构发生了有机的变化。
三、发展河池红色旅游资源的意义发展红色旅游,加快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带动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对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的特殊功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地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游客和当地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 有利于保护和利用河池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当地红军到过河池时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3.带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境内居住着壮、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其中仫佬、毛南是全国特有的民族少数民。
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些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扶贫任务上分艰巨。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
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
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
4.推动河池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步伐。
由于受开发资金的制约,众多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旅游业的拉动作用不是十分突出。
因此,开发河池“红色旅游”,特别是东兰县红色旅游项目,不仅对全面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东兰的旅游精品将起着带头示范作用,而且对建设河池旅游支柱产业,构建和谐河池将起到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红色旅游,属于第三产业。
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是发展革命老区经济、造福革命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红色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河池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一)景区方面1、景区(点)内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供水、供电能力低下,大多数景区(点)没有专供游人用的步道、聚散场地、环境整治和保护设施,没有管理机构、人员及相应用房等设施。
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尤其缺乏符合行业规范的接待服务设施,没有像样的游客中心,服务项目设计不合理,管理水准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质量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