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股指期货术语

股指期货术语

沪深300股指期货:股指期货术语,以当月连续为例,指所有的最近一个月份(并非当前月份,下面解释)的合约连续起来,因为合约月份的远近不同,其价格变化规律也不同。

比如交割月的价格最接近于现货价格,而距离交割月三、四个月后的合约则是交易量最大的。

所以为了研究上的方便,就采取了“连续”合约的形式来观察,这里的“当月连续”不是一个固定的月份,而总是变动的。

比如今天是12.22,那么“当月连续”就是IF0901,因为IF0812在12月19日已经交割了(每月第三个周五交割)。

如果过了09年1月16日(IF0901交割的日子),则“当月连续”又变成IF0902了。

IF是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代码,IF当月连续就是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当月连续。

股指期货会显示4个月的价格:主力合约当月、下月、下两个季月。

就目前对应的就是1108、1109、1112、1201当月连续:主力合约的价格;下月连续:主力合约之后的那个月的价格;下季连续:主力合约之后的下个季月(简称为第一个季月)的价格;隔季连续:主力合约之后的第二个季月(在下季连续基础上加3个月)的价格;是按实际成交价格X300计算的,比如现在在2900点,就是2900X300=870000交易所目前是按照10万分之5收取的,开仓平仓都收。

交易所收的部分是870000X5/100000=43.5元,如果平仓时也是2900点,则是43.5X2=87元目前期货公司一般是按交易所一倍的标准收取手续费的,你如果2900开仓,2900平仓,需要交的手续费就是87X2=174元指数期货与普通的商品期货除了在到期交割时有所不同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以某一股票市场是指数为例,假定当前它是1000点,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指数目前现货买卖的“价格”是1000点,现在有一个“12月底到期的这个市场指数期货合约”,如果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看涨,可能目前这一指数期货的价格已经达到1100点了。

假如说你认为到12月底时,这一指数的“价格”会超过1100点,也许你就会买入这一股指期货,也就是说你承诺在12月底时,以1100点的“价格”买入“这个市场指数”。

这一指数期货继续上涨到1150点,这时,你有两个选择,或者是继续持有你是期货合约,或者是以当前新的“价格”,也就是1150点卖出这一期货,这时,你就已经平仓,并且获得了50点的收益。

当然,在这一指数期货到期前,其“价格”也有可能下跌,你同样可以继续持有或平仓割肉。

但是,当指数期货到期时,谁都不能继续持有了,因为这时的期货已经变成“现货”,你必须以承诺的“价格”买入或卖出这一指数。

根据你期货合约的“价格”与当前实际“价格”之间的价差,多退少补。

比如上例中,假如12月底到期时,这个市场指数实际是1130点,你就可以得到30个点的差价补偿,也就是说你赚了30个点。

相反,假如到时指数是1050点的话,你就必须拿出50个点来补贴,也就是说亏损了50个点。

当然,所谓赚或亏的“点数”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把这些点折算成有意义的货币单位。

具体折算成多少,在指数期货合约中必须事先约定,称为合约的尺寸,假如规定这个市场指数期货的尺寸是100元,以1000点为例,一个合约的价值就是100000元。

ETF基金:ETF是交易所交易基金,投资者既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ETF份额,又可以向基金公司申购、赎回ETF份额。

ETF基金的套利机制是这样的:当基金二级市场价格高于基金的单位净值时,投资者可以买入基金股票篮,申购基金份额,并将基金份额在二级市场卖出;当基金二级市场价格低于基金的单位净值时,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入基金份额,并赎回基金份额,将赎回获得的基金股票篮卖出。

基金二级市场价格与单位净值之间的差额再扣除相关的交易费用即为投资者的套利收益。

所以,不论市场上涨还是下跌,只要存在溢价或折价交易,理论上都有套利机会。

不过,上证50ETF基金申购、赎回必须在100万份以上,所以并不适用于中小投资者。

相比之下,ETF可以实现瞬时套利,而且套利机会更多,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1、交易型套利:如果ETF的单位净值高于其在交易所的市价,投资者可以先在交易所买入基金份额,然后在一级市场赎回,得到一揽子股票,最后将股票卖出;如果ETF的市价高于其单位净值,就做相反的操作:投资者可以先买入一揽子股票,然后在一级市场用一揽子股票申购ETF份额,最后在二级市场将ETF份额卖出。

2、事件型套利:这种套利操作起来相对简单。

比如某一指数成分股因为股改或重组等重大利好情况出现停牌,从二级市场上根本买不到,这时就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入ETF,在一级市场上赎回成一揽子股票,之后在二级市场上卖出其他指数成分股,仅剩下停牌的股票即可。

此外,股指期货推出后,ETF还可以作为一种现货资产,当期货市场的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出现偏差时,和股指期货进行套利。

不过,由于申购ETF份额所需的一揽子股票最低价值高达100万元,而且,套利涉及多次委托交易,尤其是对一揽子股票的买卖配比操作比较繁杂,只能借助于专门的ETF套利交易系统,所以,ETF套利还是一种机构投资者才玩得起的游戏。

套利:价差交易。

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价差交易又可分为跨期套利、跨品种套利和跨市套利三种。

(1)期现套利:是指投资者根据“股指期货合约和其标的指数”之间的价差进行的套利交易。

当股指期货合约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的价差达到一定程度时,投资者可以通过“买进低估资产、卖出高估资产”,待两者之间的价差重新恢复到正常价差水平后再进行方向相反的交易,从而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

这种交易行为被称为期现套利。

(2)跨期套利:是指交易者根据“同一个交易所上市的同一个品种、但不同交割月份”的期货合约之间的价差进行的套利交易。

例如,当沪深300股指期货IF1009合约与IF1012合约之间的价差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投资者就可以进行跨期套利。

(3)跨市场套利:是指根据两个“在不同交易所上市、同一品种(标的指数相同)、同一交割月份”的期货合约之间的价差进行的套利交易。

最为典型的是日经225指数,在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的相关交易所都有以该指数为标的指数的股指期货合约在交易,当某月份合约在不同交易所的价格差达到一定程度时,投资者就可以进行跨市场套利。

(4)跨品种套利:是指根据两个“具有相同交割月份、但标的指数不同”的期货合约之间的价差进行的套利交易。

当然,这两个标的指数之间必须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相关度越高越好,这两个期货合约可以在同一个期货交易所上市,也可以在不同的交易所上市。

(由中金所供稿)当套利区间被确立,而当前的状态又显示出套利机会时,就可以进行套利操作了,一般而言,要遵循下述基本原则:1、买卖方向对应的原则:即在建立买仓同时建立卖仓,而不能只建买仓,或是只建立卖仓2、买卖数量相等原则:在建立一定数量的买仓同时要建立同等数量的卖仓,否则,多空数量的不相配就会使头寸裸露(即出现净多头或净空头的现象)而临较大的风险。

3、同时建仓的原则:一般来说,多空头寸的建立,要在同一时间。

鉴于期货价格波动的,交易机会稍纵即逝,如不能在某一时刻同时建仓,其价差有可能变得不利于套利,从而失去套利机会4、同时对冲原则:套利头寸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之后达到了一定的所期望的利润目标时,需要通过对冲来结算利润,对冲操作也要同时进行。

因为如果对冲不及时,很可能使长时间取得价差利润在顷刻之间消失。

5、合约相关性原则:套利一般要在两个相关性较强的合约间进行,而不是所有的品种(或合约)之间都可以套利。

这是因为,只有合约的相关性较强,其价差才会出现回归,亦即差价扩大(或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又会恢复到原有的平平,这样,才有套利的基础,否则,在两个没有相关性的合约上进行的套利,与分别两个不同的合约上进行单向投机没有什么两样。

期货套利应当回避“套利陷阱”市场中常常出现价格分布不寻常的合约组合,有些可以成为投资者套利交易的良好对象,有些则是“套利陷阱”,其存在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很好的价差回归,有时甚至会出现令人诧异的变化,导致套利失败。

因此投资者要格外小心下面几种“套利陷阱”。

1.不做跨年度的跨期套利2.不做非短期因素影响的正向套利由于套利机会是依据中长期价格关系找到短期价格呈现偏离的机会,发生套利机会的因素一般都是短期或者突发事件引起的价格异变,所以,一般不应介入非短期因素影响的正向套利时机。

3.“逼仓”中的套利危险其风险重要在跨期套利中浮现,一般而言,跨期的虚盘套利不涉及到现货,而逼仓的风险就在于没有现货头寸做维护,当市场行情呈现单边逼仓的时候,逼仓月合约要比其它月份走势更强,其价差未涌现“理性”回归,从而导致亏损的局势。

4.不做流动性差的合约如果组建的套利组合中一个或两个期货合约流动性很差,则我们就要注意该套利组合是否可以顺利地同时开仓和平仓,如果不能,则要斟酌废弃该次套利机会。

此外,如果组合构建得足够大,则组合的两个合约都存在必定的冲击成本。

在期现套利和跨期套利中,参与到交割的套利须保证有足额的资金交付。

5.资金的机遇成本和借入成本在实际投资中,两个交易账户均须备有足够的预留保证金,这会增添利息成本,从而下降收益率。

我们需要斟酌资金起源是自有资金还是借贷资金,而资金借入的期限和套利头寸的持有期限可能并不匹配。

综上,在实行投资的进程中,只有做到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根据科学的投资策略进行交易,能力在投资中下降风险,从而更为稳健地获得收益。

一、跨市套利原理由于存在地域和时空的差异,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期货市场上往往存在合理的价格差异。

一般来说,它们彼此的比价或价差稳定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即使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异常,但在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下,这种异常最终也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就为全球跨市套利提供了可能性和机会。

跨市套利是指,在某个交易所买入(卖出)某一交割月份的某种商品合约,同时在另一个交易所卖出(或买入)同一交割月份的同种商品合约,以期在有利时机分别在两个交易所对冲而获利。

受到现行政策法规的制约,人们通常是用实物进口成本来衡量套利机会。

当某一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商品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价差超过其进出口费用时,就存在进行跨国际市场的套利机会。

进出口费用一般包括关税、增值税、报关检疫检费用、信用证开证费、运输费用、港杂费等。

例如,在国期货市场中,当美国大豆(资讯,行情)进口成本价格远低于连豆期货价格时,可认为套利机会出现,即可进行买入CBOT大豆合约,同时卖出大豆合约的跨市套利操作。

跨市套利有三个前提:第一,期货交割标的物的品质相同或相近;第二,期货品种在两个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第三,进出口政策宽松,商品可以在两国自由流通。

从贸易流向和套利方向一致性的角度出发,跨市套利一般可以划分为正向套利和反向套利两种:如果贸易方向和套利方向一致则称为正向跨市套利,反之称为反向跨市套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