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常考的标点符号(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顿号、逗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括号、引号、省略号和书名号。
一、顿号( 、)表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
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
例如:作者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柏、古松、洞天、云海。
注意:1.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①他三十六七岁距这里二三里这个小孩有四五岁②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2. 太短的并列成份间,尤其是约定俗成的词语,不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不用顿号。
如:中小学生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且连词要用在最后两并列者之间。
如: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4.较长的并列成份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 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6. 并列成分间已有引号和书名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如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中国四大名著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7.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为了分清层次,大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逗号。
如: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8. 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要使用逗号。
如(1)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啦,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2)农贸市场的水果品种极其丰富,如西瓜呀,苹果呀,梨呀,葡萄呀……真可谓应有尽有啊!二、逗号( ,)表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比顿号停顿稍长些。
1.可以用在主谓之间,但一般有一定条件。
(1)主语较长的如: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他击倒了。
(2)强调主语如: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3)主语后有语气词如:你啊,还是那个老样子。
(4)变式句(主谓倒装句)如:怎么啦,你?2. 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主谓短语作宾语,前边可有逗号。
如: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吧。
3. 用在句首状语后如:眨眼间,他就把作业做完了。
三、分号( ;)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
(1)在句中凡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并列分句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
他的神色,还是那么的安祥;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侵略者的诺言,骗不了人;他们的武力,吓不倒人。
(2)无逗不分(并列分句内部有了逗号,这并列分句间才能用分号)(3)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用分号农民对一个好的村干部的要求是:一、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三、有经济头脑。
四、冒号( :)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点号。
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
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这些。
(总结上文时相当于破折号)运用冒号时应注意1.冒号一般管到句末,不能管到句末则不能用冒号。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冒号只能管到“作业到深夜”,再后面的不属于它管的范围)2.转述的不能用冒号。
(人称发生变化)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3.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
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小停顿不冒。
同学们唱着“团结就是力量”走向军训场地。
6、不与“即”“就是”“有”套用。
我们要有两种“力”即毅力、努力。
7、前面说,用冒号;中间说,用逗号;最后说,用句号。
例:a、老师说:“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中学课本里有不少李白的诗。
”b、“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老师说,“中学课本里有不少李白的诗。
”c、“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中学课本里有不少李白的诗。
”老师说。
五、问号( ?) 表示一句问话说完之后的停顿的点号。
注意(1)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末均用问号(承接较紧密的,中间可用逗号)①除了他能去,谁呢?你吗?你能去吗?②到底怎么办,(也可用?)去还是不去?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的出呢?(2)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①这是临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②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3)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如同感叹号)。
①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②你就去吗,小栓的爹?(4)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
①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②我不知道他家住哪里。
③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
(5)反问句连用必须都有问号。
六、感叹号( !)注意(1)如果有成份倒置,感叹号用在句末。
如:多美呀,秋天的北京!(2)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后一个用叹号,前一个用逗号。
如:啊,啊!又到春天了。
七、破折号( —— )一般用法:(1)解释、说明前文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2)话题转换、转折“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3)表说话的中断和延长“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4)表意思递进团结——批评——团结(5)用在副标题前。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6)表示总结上文。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
应注意的问题:1、破折号与括号的区别较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一般内容用括号;破折号表示的注释部分要连着正文念出来,括号表示注释的内容可不读出来。
2.括号之前之后都可以有点号,但破折号之后不能有点号。
3、破折号与“是”“有”“即”等提示的词不能同时使用。
专家们经分析认为,打捞俄潜艇,最可能被采用的方式便是混合打捞法——即先行封舱,将内水抽干增加潜艇自身浮力,再利用浮吊、浮筒来起浮沉艇。
破折号的表示说明或注释的用法和冒号中表示总说与分说的用法相混淆。
请看下面的横线处填写正确的标点符号:(1)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2)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
(3)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得高高的站着纺。
八、括号( ( ) ) 表示文中的注释部分的标号。
括号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
1. 句内括号指只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一部分词语的括号。
如:可以说,除了诗(因为诗是最难翻译的),雨果的重要作品(小说和剧本)大都有了中文译本。
注意:(1)句内括号要紧贴被解释被补充的词语后。
如:我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样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
(2)括号内句末不用点号。
(3)如果要在被解释被补充的词语后加点号,点号放在括号后,如上例。
2. 句外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1)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未尾的点号后。
(2)在任何情况下,括号前后不能同时有点号。
☐他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的,是句外括号,所以应将它放在句末的点号之后,而不应放在句末点号之前。
☐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2004年高考题重庆卷)括号位置不当,括号应该紧贴着被注释的部分,所以将其分别移到“有些瓜果、蔬菜”“有些作物”后面。
九、引号( “” ) 表文中引用等的标号。
1. 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
(引号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注意(1)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
如:他说,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语文老师说,下节课他要检查我们的背诵情况。
(2)夹引:引文已成为说话人句子的一个句子成分,分两种情况。
a、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有任何点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是他个人的行动写照。
b、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
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他看到她脸上泪便说:“你哭了?”(3)若引文连着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该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
(4)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又要用双引号,依此类推。
(5)连续引用时,中间不用顿号。
例如:近一二十年来,“高技术”一词越来越流行。
近几年来,人们又越来越经常地提到“数字化”“信息化”时代。
2、表示突出强调。
例如:a、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b、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隆重开幕。
3、表示讽刺和否定。
例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4、表示特定称谓。
例如:“芦柴棒”着急的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文革”时期,很多人受到“四人帮”的迫害。
“9.11”恐怖事件使世界震惊。
5、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注意引用的范围1、不可滥用引号樱花飘落时,就像漫天的“雪花”在飞舞。
(文中的“雪花”不是特指,也不需要强调,却用了引号。
)吴名早上跟我说:“他脚崴了一下,今天不能来上课了。
”(此处显然是转述,应去掉引号并改冒号为逗号。
)2、要注意哪一些词需要引用,不能多引也不能少引,尤其注意一些句尾的语气词、感叹词。
例:他却一脸的无所谓,“顺其自然吧!中国人不是有句老话:‘船到桥头自然直嘛’。
”(第一个逗号应为冒号,“老话”后的冒号去掉,“嘛”字后的单引号改在其前。
)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应把“天下第一关”全引)十、省略号( …… )1、表示引文省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表示重复或列举同类事物的省略。
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都是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的几项任务。
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4、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