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精)

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精)

传统孝道对于养老,在精神方面也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它有利于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慰藉。奉养是孝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奉养就谈不上孝,但并不是说只要奉养就是孝。《孝经》中孝之奉养的成分少于尊敬的成分,孝养的精神意义多于物质意义。这就是在生活中为什么有人虽然让父母吃山珍海味,却并不被人们称为孝子的原因。[]孔子倡导敬亲之孝,使一般的亲缘关系上升为规范化的道德情操。他认为对父母仅仅是养活、给饭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狗、马的饲养就是这样,如果认为孝仅是奉养而不能达到敬养,那么,养活父母无异于养活狗马等牲畜,那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孔子认为奉养是最低的要求,真正的孝养应该达到敬养的层面。家有老人时,子孙们要做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还要做到使老人精神愉悦,“凡人事父母,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老年人退出劳动岗位,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因而敬养父母则能够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般老年人养老要求并不高,除了衣食无忧,平安生活外,最大的心愿就是子孙之间和睦相处,感情融洽,并能保持经常往来。因此,要想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家庭中的亲情交流和天伦之乐是其他任何方式无法取代的。
(“孝继”,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要发奋进取,成家立业,修身行道,效忠君国,扬名后世,被儒家经典《孝经》誉为“孝之终”。
(“孝行”,治国之本。《孝经》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而以孝治天下则“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其中事孝之义,多是合理的,但对其宣扬封建礼数杂质,应予摒弃。
二、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
修。”[]年龄越大,老人的精力和体力会越来越衰微,这种将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分别给予不同权力和不同照顾的礼仪和方式是对老年人的一种体恤。朝延还规定子女的养老原则是:“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传统孝道的敬老养老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职责与义务,对于极不发达的中国社会来说,极大地减轻了社会负担。家庭孝养老人解决了社会解决不了的许多问题。
中国传统孝道中许多养老的思想和措施,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是一种社会理想,但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传统孝道思想中,养老尽孝主要包括事生与事死两方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孝敬事亲”,无违父母。要求对父母既养且,不能违背父母的意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能养”。既给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供养。这是孝养的最低限的要求。
第二,尊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指出,对父母还要尊敬,只养不敬与养犬马没什么区别,还不能说尽孝。所以,对父母的尊敬和奉养是孝的基本内容。
第三,和颜悦色。在父母面前要经常保持和气、愉悦的容貌。孔子在回答子夏问孝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
第期潘建锋: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孝乎?”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使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顺是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
第四,“无违”。指事奉父母要不违背礼的规定,包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丧、孝祭和守孝”,尊敬祖先。三者都是指对已故的父母和先祖应尽的孝道。除按时恭敬地祭祀外,还要依照祖制行事,把祖先的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敬老养老思想;《孝径》;老龄化社会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青年课题(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
基地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作者简介:潘建锋( ,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与此相适应的传统孝道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国传统孝道中有大量关于敬老、养老思想和安老的措施,其中就确定了亲属的扶养义务,将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奠基于家庭制度。这些养老敬老的孝道思想和行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和谐、家庭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传统孝道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家庭养老中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怀,在中国历史上解决养老难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孝道具有保障的功能
传统孝道的养老思想是一个物质之孝与精神之孝的辩证统一体,它包括物质上奉养和精神上敬养两方面。物质上奉养有两种,一种是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无冻饿之虞,“是谓能养”;一种是将最好的东西奉献给老年人,使其饱食暖衣,营养充足,是谓“善养”。传统孝道主张后一种,让老年人衣帛食肉,物质供养不仅足而且好。比如,在吃的方面,《礼记・王制》规定,从父母
一、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
中国古代孝道有许多安老、养老、敬老的思想和实施方法。《尚书・酒诰》中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里,孝与养是联系在一起的。《尔雅・释训》说:“善父母为孝。”也就是说孝之本义是“善事父母”。孔子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老”是孔子的重要社会思想。孟子在谈到世俗之孝时曾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
岁开始就要为他们特别准备精粮,不能再和自己一起吃粗粮;到了岁每餐饭就要准备肉食;到了岁,还要有精美的副食品佐餐;到了岁还要经常给他们吃珍贵难得的食物,以补充营养;父母岁的时候就要随时随地给老人提供食物和饮品;在穿的方面,岁以上的老人就要穿帛裘衣服。岁以上的老人就是穿帛裘衣服也不暖和了,完全要靠做子女的问寒问暖和细心体贴。因为老人已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所以《礼记・王制》还规定子女必须从老人岁开始为其准备葬具。“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
第卷第期年月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思想发见】
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潘建锋
(湖南科技学院科研处,湖南永州
摘要:中国传统孝道有许多敬老、养老的思想和措施,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孝道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保障、凝聚、调控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时,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 ]
这里所列五项中直接提出以奉养父母者即
有三项。孟子还发挥了孔子的“安老”思想。首先,他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从人的本性上提出了:“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其次,提倡:“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他把养老与“有善”、“仁人归矣”联系起来,并推崇“养老敬贤”、“敬老慈幼”。《孝经》对赡养父母之道也有专门的规定:“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