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瘫儿童个案分析

脑瘫儿童个案分析

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以A某为例【摘要】: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发生的现象。

导致脑瘫的原因有很多种,脑瘫之后的表现主要有中枢性运动障碍或者是姿势异常,还有可能出现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甚至癫痫等状况。

对脑瘫儿童进行智力检查,会发现这类儿童,智力通常都偏低,出现中度智障的状况。

脑瘫儿童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活动,而且语言也有障碍,无法与其他正常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以及生活。

根据目前现有的数据显示,脑瘫儿童一般很难和正常的小朋友一起上学,本文对一例中度脑瘫儿童随班学习的情况进行了探究,跟踪调查了其一个学期的就读情况,对其跟班就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这类儿童的随班就读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 (3)(一)随班就读的环境 (3)(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 (3)(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 (4)1、生态系统理论 (4)2、需求理论 (5)二、个案基本情况 (5)(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 (5)(二)家庭情况 (5)(三)教育情况 (6)三、个案随班就读的介入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个案进入班级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第一天:班会介绍消除差异........................................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课业学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3、班级融入与接纳.............................................................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 (6)四、总结 (7)“随班就读”一词最早出现于国家文件中是在1987年,同年的12月,原国家教委提出让大多数轻度的脑瘫儿童在学校随班就读。

1988年,国家又把特殊类学生随班就读作为了一项政策,让特殊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随班就读的政策的提出,让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得到了改善,适当缓解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但这一政策还很局限,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特殊教育的普及以及发展的要求。

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一)随班就读的环境脑瘫儿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地下,空间思维不足,以及运动障碍这几个方面。

在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着重开发其右脑的功能,针对其问题,设置各种训练。

训练的内容可以从认知方面的训练入手,并且开设音乐治疗、引导式教育等,让患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锻炼和治疗,尤其是关于记忆力和注意力的训练,这些对脑性瘫痪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脑性瘫痪儿童提高其智力水平,更好的适应学习。

1987年,我国就开始了脑瘫儿随班就读的试验,选取了15个县、市,开设了脑瘫儿随班就读班。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脑瘫儿的就读学校主要有特殊教育学校以及普通的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运动障碍、姿势障碍、智障、语言障碍、听障、视力障碍的儿童。

一般普通学校招收的儿童中不包括智力障碍的脑瘫儿童。

虽然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还是有很多的适龄脑瘫儿童无法入学,得不到教育,甚至有一些严重的脑瘫儿童只能留在家里或者一些机构,没有学习的机会。

(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进入普通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情况也不甚理想。

没有全部得到教育和康复,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校中,只有少数几家学校针对脑瘫儿童开设了教育康复。

1994年5月,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针对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情况,进行了工作会议,并且对该阶段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政府以及学校在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事件中的职责。

同年的7月份,原国家教委将随读班定义为普及脑瘫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大力提高脑瘫儿童的入学率以及义务教育。

这些政策得到了落实和推广,改善了脑瘫儿童的入学情况,政府还对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且对接受脑瘫儿童入学的学校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并且规定学校应该有义务对适龄的脑瘫儿童提供随班就读条件,并提供康复帮助。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就读人数也在大大增长。

1992年至1995年的脑瘫儿童读人数分别为1.53万人、8.83万人、11.53万人、18.96万人,在1992至1995年间,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人数增长的最快,1993年相比1992年增长了7万多人,1995年相比1994年涨幅又有提高,增长了64%,这些数据说明了国家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力。

(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1、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表明了,社会上的所有环境都可以看做是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可以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个体和整体是互相依赖和互相补充的。

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个体和整体可以将对方改变,重塑对方。

社会工作方法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也即是着重于将环境的阻力化为零,使人们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

同时还强调人对环境的适应。

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是常常用于社会工作者干预个体的四个层次。

对于在脑瘫儿童来说,其教育和社会支持的缺失使其更容易使其的人生的社会功能缺失,致使今后的成长、发展收到阻碍,不能完成社会化。

社会工作者并为其提供一个与其他儿童相同的教育环境,提供相应的心理引导,使其在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康复。

2、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我们常常提及的,它把人的需求总结为五类:生理、安全、归属和爱求、尊重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这五类需求是有主次的,就好像金字塔一样,排在最底端的也是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也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考虑高层次需求,这些需求都得以满足的时候也正是人的舒适感达到最顶端的时候。

鉴于案主是脑瘫儿童,他们不仅身体机能受损,智力也低于常人,不能与一般儿童一样理解社会、知识、教育等元素,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所以我们只有知道案主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案主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

二、个案基本情况(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A某,性别女,今年12岁,患有痉挛性中度脑瘫。

从2岁多开始,便在家附近的c特殊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专业物理治疗直至6岁。

7岁时可独立行走,但只能行走200米左右,且不能被旁人触碰,一碰便摔倒。

现今无法自理,吃饭、穿衣需要家人从旁协助;讲话吐字略模糊,音律节奏感强,爱好绘画;有社交意识,对待社工也比较礼貌,但是存在社交障碍,不大情愿与人交往。

(二)家庭情况A某是家中的第二位孩子,家住县城,家境条件原本比较优渥,父母均为公职人员,父亲在事业单位工作,母亲在公立小学做行政工作。

A某诞生后,母亲曾停薪留职3年去照顾A某,后因家庭压力复职,由外婆平日里照顾A某。

家庭经济也因治疗康复A某变得比之前紧张。

A某的哥哥比A某年长三岁,是健康儿童,对A某比较关心,时常帮助妹妹吃饭、识字等。

家中成员对A某都比较关心,A某与母亲、外婆较亲近,比较听哥哥的话。

(三)教育情况A某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在c特殊教育培训中心接受了个别化特殊教育服务和康复教育。

6岁便开始在该中心特殊教育教师一对一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认字、数字和字母,在10岁前完成了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等课程。

A某在固定的特殊教育机构里学习,帮助其手部控制的情况下在固定的格子里写字,写的速度在10个字/分钟左右,是一般儿童的三分之一速度(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一般普通小学生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要比看见或者从未接触过脑瘫儿童的小学生的态度要积极,所以接触和沟通,是两者之间增进了解的有效途径。

所以多接触脑瘫儿童,能够帮助更好的接纳他们。

接触的方式可以使一起玩耍、游戏等,通过这些特殊的交流活动,让正常儿童与脑瘫儿童之间产生感情。

正常儿童在于脑瘫儿童玩耍游戏之时,也能激发正常儿童对脑瘫儿童的保护和帮助的欲望,让他们在帮助脑瘫儿童的过程中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加调动他们帮助脑瘫儿童的积极性。

没有接触过或者从未见过脑瘫儿童的小学生则没有这些概念,所以他们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并不积极。

总体来说,学生对于脑瘫儿童的态度,还在于老师对其的引导,老师在协调两者的关系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对脑瘫儿童有更多的了解,掌握脑瘫的知识,对待脑瘫儿童要根据其特点和需求,区别对待,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好脑瘫学生。

目前很多从事脑瘫学生的教育工作的教师,对脑瘫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没有针对其特点和需求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及康复课程,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没有过多的帮助。

脑瘫儿童在随班就读之后,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所以对脑瘫学生的教育应该渗透与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充足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教育,而不是仅仅只有康复课程中才对他们进行康复练习。

从事这方面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全面的教学知识,拥有康复方面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帮厨脑瘫学生进行康复和学习,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四、总结脑瘫儿童在普通学校的学习和康复效果要远好于在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由于可以与其他正常儿童接触,对于脑瘫儿童的自信心以及社交能力都有很好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长远的影响脑瘫儿童今后的发展。

脑瘫儿童能够得到好的教育和康复需要得到学校和同学的帮助和支持,并且在平等互助的良好氛围中成长。

综合对个案的调查和跟踪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随读班的环境并不理想,应该从教育以及引导正常学生的角度入手,提高和优化脑瘫儿童的随读环境,让脑瘫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康复。

加大对脑瘫儿童随度办的扶植,更好的保障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并且对随度班的规模进行扩大,提高脑瘫儿童教育质量。

整合教学资源,为脑瘫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找到融合脑瘫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切入点,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都应该大力支持对脑瘫儿童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接纳他们,并为其提供教育帮助和支持,如果脑瘫儿童想要转换教育安置机构,学校应该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转换通道,尽可能的为脑瘫儿童的教育事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1]胡莹媛.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沿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57[2]王辉.学龄脑瘫儿童障碍特征的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4,(10):6-13[3]王辉.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学生学习障碍特征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3):3-7[4]王伟,魏轶兵,陈尚婷.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语文学习的个案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9):11-15[5]曹春京,高晓虹,李润洁.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7(22):535-537[6]彭虹,许家成,金萍,等.智力残疾人生存质量与自然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7):619-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