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
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完成本节“拓展与研究”相应内容。

2.能够有一定表现地歌唱《问》,初步学会读合唱谱欣赏合唱。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在歌曲创作上的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 80%的学生能够基本准确的演唱歌曲《问》的前八小节,同时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体验、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

难点:学生在理解过程中能够用语言表述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演唱歌曲《问》,赏析《问》、《渔阳鼙鼓动地来》,感悟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性、艺术价值。

(二)略听歌曲《抗敌歌》、《玫瑰三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认识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品所体现的社会与艺术价值。

(三)了解清唱剧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教学课件的音、视频资源,结合自己备课内容合理搭配,另外还可以结合自己具体情况选用好的其他资料补充。

(二)引导学生自主上网查阅关于20世纪新音乐运动中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对社会及个人的发展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一定要反复聆听、演唱主题,根据学生情况可采用听唱或视唱方式,最好能将主题背唱下来。

(二)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文字、插图、名言等素材配合教学工作。

(四)教师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研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体现出的思想性内容和具有的艺术性价值。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一)经过课堂抽测,大多数同学能够准确的演唱歌曲《问》的前八小节。

(二)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学唱中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堂检测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

(三)在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结构的基础上,对比第三乐章与第八乐章在各音乐要素上的差别,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利用“拓展与探究”的第三、四题来展开评价,但第四题需要学生在课下用大量时间来进行调研工作,同时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的老师一起辅导学生完成这个社会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