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谱曲,但已完成的上述七个乐章,基本上概括了白居易原
诗的主要情节,在艺术上已相当完整。《长恨歌》是中国
最早的一部清唱剧,作品既讽刺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不抵
抗主义,如“舞袖正翻翻,哪管它社稷残。只爱美人醇酒,
不爱江山。”亦将宫闱艳史美化为爱情悲剧。该作品的部 分乐章在黄自生前曾出版过乐谱及唱片。1943年5月,重 庆的中国音乐研究会为纪念黄自逝世五周年,在《音乐月 刊》二卷一期上首次出版了“黄自遗作——《长恨歌》专 号”。195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黄自的《长恨 歌》。 [6]
• 一代宗师 • 黄自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是第一个
系统地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理论,并 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的抱负的音乐教育家。他留学美 国的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我国第一部交响 音乐作品,也是最早在外国演出的一部中国交响作品。他 为左翼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写的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 想曲》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专业水平的片头音乐。他所作的 《抗敌歌》和《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的两首抗日救亡合 唱歌曲。他所作的《长恨歌》是我国最早的清唱剧。他又 是最早全面、系统地传授西方近现代作曲理论,最早为进 步电影写片头曲的音乐教授。此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 音乐周刊并担任主编,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全部由中国 演奏家组成的交响乐队——上海管弦乐团。
黄自生平简介
• 1910年入上海初级小学。 • 1911年转入浦东中学附属小学就读。 • 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
西方音乐,入学后积极参加学校音乐 社团活动,成为清华园内“大名鼎鼎 之‘音乐家'”。在校学习钢琴和声乐。 • 1924年秋,黄自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 华学校,获庚子赔款赴美留学,入俄 亥俄州欧伯林学院学习心理学,同时 选修了乐理、视唱听写和键盘和声等 音乐课程。 • 1926年,荣获文学士学位,同时以 “学行并茂”,被校方提名为全美优 秀大学生学术荣誉组织——法·培 德·嘉派学会(Phi Beta Kappa)会员。 [1]
萧友梅
萧友梅生平简介
生平介绍:
• 萧友梅(1884-1940),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人,上海音乐 学院创始人之一、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是中国 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 开拓者与奠基者。 [1-2]
• 萧友梅早年加入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曾赴日本东京 帝国大学、东京音乐学校、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获 博士学位。回国后,与蔡元培先生共同创办中国第一所高 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并担 任教务主任。1929年,学校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 友梅先生在蔡元培的推荐下亲任校长,使国立音专在困境 中得以发展。代表作有歌曲《问》、《国立音乐院院歌》、 《抗敌歌》,大提琴曲《秋思》等。 [1]
• 黄自创作艺术歌曲时,看重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善于用精 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歌词富有诗意和较高的艺术 性。 [1]
萧友梅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字思鹤,又名雪明;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1940
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 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萧友梅的父亲萧煜增,原是前清的秀才,后以塾师为生。萧友梅5岁时 (1889),随父亲移澳门,如倾向新学的儒生陈子褒所设的学校— —“灌跟草堂”学习。萧友梅在那里不仅打下了就学的根底,还在外语
推动乐教
• 黄自推动中国音乐发展,不遗余力。在其作品中最有影响 力的,当属艺术歌曲。黄自是193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繁荣 时期,最有创作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8] [4]
• 艺术歌曲的特质,就是运用“音乐、诗歌、钢琴伴奏三位 一体”的创作技法,是艺术性极高的歌曲形式。 中国20 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的创作,是将德国、奥地利等西方国 家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融入中国音乐传统中所形成的既 有民族色彩的歌曲形式。 舒伯特是西方艺术歌曲的代表 人物和典范,而黄自则是在舒伯特的基础上又经过了自己 的深入研究,是中国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界的一个高峰。
• 1933年11月,在音专学生音乐会上首演了黄自于 1932~1933年间创作的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词)中 的七个乐章:一、《仙乐飘飘处处闻》,二、《七月七日
长生殿》,三、《渔阳鼙鼓动地来》、五、《六军不发无
奈何》,六、《婉转蛾眉马前死》,八、《山在虚无缥缈
间》,十、《此恨绵绵无绝期》。尽管其余三个乐章尚未
• 萧友梅组建的乐团合影
• 1922 年北大将所属音乐研究会改组为附设音乐传习所后, 又同时应聘为这所我国第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高等音乐
教育机构的教务主任,并在该所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基本由
国人组成的附设小型管弦乐队,亲任指挥,这个乐队前身 是清末民初海关税务局的管弦乐队,连指挥萧友梅一共17 人,这个乐队虽小,但从1922年底到1927年将近5年时间, 共开过40余次音乐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 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为北京群众介绍了西方音乐艺术— —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乐师演奏,由中国人指挥的乐队, 在当时很受欢迎。
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培养。
• 早年经历 • 1899年入广州时敏学堂,两年后由
学堂堂长率领自费留学日本;先入 东京高师附中,同时在东京音乐学 校学声乐、钢琴;1906 年获广东 省官费留学名额后,入东京帝国文 科大学哲学系攻读教育学,并继续 东京音乐学校的学业。同年经孙中 山先生介绍入同盟会。 • 1909 年在帝国文科大学毕业后回 国,参加清政府为留日学生举行的 毕业“殿试”,中“文科”举人, 翌年被清政府委派为学部视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