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有哪些业务关系?3、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会影响其货币供应量?4、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应具备哪些条件?5、简要叙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五、论述题(共20分)试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简答:1、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可以从中央银行的职能入手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各商业银行均在中央银行开立准备金存款账户用来存放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2)中央银行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
当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同时同业头寸过紧时,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再贷款,以获取所需资金。
此时中央银行成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保证了存款人和银行营运的安全;(3)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提供清算服务。
由于各家商业银行均在中央银行开立有存款账户,因此各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业务就可以通过这些账户转帐和划拨;(4)多数的中央银行还负有监督和管理商业银行的职责。
为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负有监督和管理商业银行的职责,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退出、以及日常业务进行监管。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政府的贷款业务可以对货币供应量实施调节,央行扩大贷款,直接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扩大存款机构的放款和投资能力,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大;再贴现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和存款准备金头寸的增减,调节货币供应量;央行的证券和外汇买卖实际上是向社会注入基础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其货币供应的能力。
4、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2)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政策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3)国内金融市场机制应完善完整;(4)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5)信用制度要相当发达;(6)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企业和居民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中央银行就是通过这三个环节或途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
论述: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①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行为的变动:从企业投资角度看,企业投资转向房地产和证券等领域,货币供应的增加和银根松动可能带来企业流动资金的暂时增加却并不一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增长;从企业筹资角度看,企业筹资环境宽松,直接融资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个人消费角度看,货币供应的增加通过收入效应增加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但并不一定形成可转换的产业投资;由于社会心理预期的存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物价的变动并不一致。
②地方化行为的存在: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偏好,中央银行旨在启动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极易为地方政府接受和实施,而旨在控制物价涨幅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却易遭受地方政府的抵制。
③将货币政策用于“死角”问题,也会导致当期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
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①实现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尤其是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协同运作;②加强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相关关系的研究,完善金融经济的统计和公布制度,强化中央银行的经济金融监测功能;③改良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慎重选择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并实现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④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缩短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⑤进一步构建企业和个人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其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2、中央银行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条件。
3、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4、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增强人民银行独立性的对策。
2、论述近年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2.中央银行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条件。
(1)利率机制的非市场化。
(2)信息传导渠道。
(3)外汇管理体制。
(4)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通状况及资本市场的制度。
中央银行通过在货币市场调低基准利率,刺激资本市场工具价格的上升,增加私人部门的财富价值,降低其融资成本,强化其乐观预期,从而鼓励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3.中央银行的性质是指中央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
它是由其业务活动的特点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决定的。
概括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看,它是特殊金融机构:经营原则和经营目标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不经营一般金融机构的业务;拥有一般金融机构不具有的特权;与政府的关系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
(2)中央银行是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采取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保障金融稳健运行和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3)中央银行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负有重要的公共责任: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机构,肩负着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责。
4、(1)中央银行国有化趋势加强。
其主要原因是使中央银行真正做到以社会的利益为己任,实现一国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加强。
表现为独占货币发行权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3)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
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
①现代中央银行普遍运用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货币供应量;②各国中央银行创造和广泛运用了一系列选择性的政策工具。
(4)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①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为各国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场所;②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对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六、论述题第一题: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总的来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从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制度、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效果来看,我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总结,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中央银行制度发展趋势来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货币发行并未真正独立(1)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务院,而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
一定时期内应向流通中发行多少货币,实际上由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具体执行,致使货币发行计划与政府一定时期的经济决策高度重合,从而影响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发行的有效控制;(2)货币发行分散于商业银行,而不是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
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是谁在中国人民银行一般存款帐户上有存款,谁就可能提取现金,谁就掌握了实际的货币发行权;(3)货币发行还受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状况的制约;(4)货币发行也要受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与制约。
这可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借款;二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的透支;三是财政通过其它方式间接的挤中国人民银行。
如用银行贷款发工资、以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的生存、企业以银行贷款上缴税利等等,从而致使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财政赤子、企业亏损的工具。
(5)货币发行受计委的制约。
在我国货币发行计划的编制程序上,先是由计委确定经济发展和投资规模的大盘子,然后根据这个大盘子来确定货币发行计划和信贷计划,由于其它计划的弹性较小,而货币发行和信贷两个计划的弹性较大,因此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信贷收支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从而影响了货币发行;二是计划执行过程中,各经济主体又以完成国家计划为由挤银行,最后迫使中国人民银行增加货币发行。
2.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上不独立(1)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只有货币金融政策的建议权和执行权;(2)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的使用权也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
(3)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还受到国有商业银行、财政、经贸部、计委等中央其它部位的制约。
(4)在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还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制约。
3.监督和管理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方面也不独立(二)加强独立性的对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第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宏观调控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同时,该法第七条又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地位、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几点对策。
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完全独立性。
(1)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财政,不能成为财政的出纳和弥补财政赤子的工具。
(2)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成为弥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收支差额的工具。
(3)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计委,防止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
(4)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各级地方政府,防止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职能的地方化,以保证货币金融政策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