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7 人口与人口问题

专题7 人口与人口问题

19级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与人口问题》导学案编辑:浪迹天涯班级姓名学号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一、考纲要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考势预测1.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环境承载力是近几年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考点。

2.多以人口统计图(柱状图、曲线图、坐标图、金字塔图、正三角图)或人口普查的资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分析人口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对策的能力和对环境承载力的认识能力。

三、基础知识点、重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1)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①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2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1)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素质较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2)我国的人口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平、人口的消费水平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如下图所示:(2)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沙漠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生产力最弱,其环境承载力最小。

[考法综述] 人口问题是本专题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

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及发展,我国的人口政策都是高考关注的问题。

理解不同的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键。

命题法 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问题分析典例 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

读图完成(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D.少儿人口比重(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A.a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D.均不合理[解析] (1)由图可知,c方案少儿人口比重较大,而a方案少儿人口比重较小。

两种方案人口性别比、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差别不大。

(2)a方案生育率较低,老龄化问题较严重;c方案生育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对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容易引发人口问题;b方案生育率在a、c两种方案之间,人口增长较均衡,比较合理。

[答案] (1)D (2)B【解题法】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1.含义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

2.内容人口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口,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人口,中间为青壮年人口;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水平方向的长度表示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或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如下图)3.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金字塔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如上图),即:(1)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口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如上左图);(2)成年型(稳定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人口部分急剧收缩(如上中图);(3)老年型(衰退型)——年轻人口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下窄上宽(如上右图)。

4.判读步骤(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

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低低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

下左图表示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这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下中图表示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下右图表示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

五、问题探究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图一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二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3~4题。

3.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性别比例B.医疗水平C.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4.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C.人口分布不均D.社会负担减轻5.下图示意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

关于图中四地人口状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适龄参军人数比例高B.乙地是发达国家C.丙地劳动力不足D.丁地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6.下图为我国中部省份某村落人口年龄构成,其成因最可能是当地( )A.出生率下降B.医疗水平进步C.乡镇企业发展D.劳动力输出参考答案1、答案 B解析主要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由图一可知,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变化,然后持续下降,但始终大于4‰,说明人口规模是持续增加的。

故选B项。

2、答案 C解析由图二可知,全面放开二孩,我国的出生人口开始快速增加,但随后增加的人口逐渐减少,并有波动,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并不是持续增加的;生育政策不变,由图看出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降,但自然增长率不一定是负值,因此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不一定持续下降;放开单独二孩,出生率会有所上升,但随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出生率不一定在未来30年会持续上升,但人口年龄结构将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3、答案 D解析考查人口老龄化及其影响。

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说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因此D项正确。

性别比例与人口抚养比无关,A项错误;医疗水平和教育程度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抚养比的影响是间接的,因此B、C两项错误。

故选D项。

4、答案 B解析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

老年抚养比上升、少儿抚养比下降,说明新增劳动人口减少、原有劳动人口逐渐减少,进而会导致劳动力短缺,B项正确。

国家整体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不会导致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的明显变化,因此A、C两项错误;少儿抚养比的持续下降,说明新生儿减少,会导致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老化,养老负担会加重,因此D项错误。

故选B项。

5、答案 A解析甲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呈年轻型,青少年比例大,适龄参军人数比例高;乙地人口增长呈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应该是经济非常落后区域,不可能是发达国家;丙地老年人比例很低,应为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力充足;丁地人口增长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为现代型模式。

6、答案 D解析该地20~40岁的人口较少,说明劳动力大量向外迁移考点二人口迁移及其影响一、考纲要求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2.掌握世界上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

3.掌握我国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点。

4.理解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意义。

二、考势预测1.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2.常与产业转移、西部开发、城市化发展等问题相联系,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基础知识点、重难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案例分析)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由东北部流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

原因分析:东北部冬季冷湿;传统工业衰落,就业困难,环境恶化。

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

2.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3.人口迁移的影响四、问题探究读“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图(曲线分别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回答1~2题。

1、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的分别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2、曲线③所代表人口迁移现象,在下列城市中已有所体现的是( )A.伦敦B.巴西利亚C.新德里D.乌兰巴托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

读图,完成3~4题。

3.1990~2010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4.人口数量变化对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A.交通压力增大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C.促进资源开发D.劳动力数量减少5.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

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

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参考答案:1.D 2.A解析:1.在区域发展初期,城市化水平低,人口迁移以乡村之间为主;随着城乡差别的增大,人口迁移转变为以乡村到城市为主;到经济发展高水平阶段,人口迁移又转变为以城市之间为主,并且随逆城市化进程,城市到乡村人口迁移数量增加到较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