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桓台县周家中学张作元2007年10月《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张作元【内容提要】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
其突出成就表现在散文创作。
他的散文以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构思和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树起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质朴无华、蕴藉腴厚”的风格,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
他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并直接吸取富有生命力的群众口头语言入文,较少使用古文和欧化语,在具体语言表达方式上,他常用比喻,喜用叠词,注重炼字,有意避用“是”字句、“被”字句和“有”字句,并且善用工笔白描的艺术手法写人状物,使其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关键词】情景交融、清幽细密、质朴无华、蕴藉腴厚。
【正文】朱自清(1898~1948),名自华,字佩弦,后改名自清。
原籍绍兴。
生于江苏东海县,因长期定居扬州,故自认扬州人。
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南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5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系主任,直到病逝。
抗战时期曾随校南迁昆明。
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抗战胜利后,他随校迁回北平,在艰难生活中,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
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
他首先是以诗人的身份跻身于新文学作家之列的。
20年代中期以前他创作的五十多首新诗,大都收入文学研究会部分诗人的诗歌合集《雪潮》和他本人的诗文合集《踪迹》中。
他的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既能体现白话的口语美,又能适当吸收古诗的优长。
抒情长诗《毁灭》是朱自清全部诗作中最能代表其诗艺造诣和思想动态的作品,既有苦闷彷徨的呻吟,也有奋起追求的精神,寄寓诗人对人生切实的感受,带有朱自清当时遵奉的“刹那主义”的思想投影,因其真实地抒写了“五四”青年内心矛盾,又不失积极进取之心,而轰动一时。
1925年以后,朱自清绝少写诗。
在此前后,他将主要精力开始移向散文写作。
他的散文作品可分为三大系列: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三是写景美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散文以委婉真挚的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缜密精巧的结构和炉火纯清的语言,树起了现代中国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
40年代,朱自清改写杂文。
一面是为了更有利于对严峻的现实发言,一面也是实践他提倡的“说话风”。
他的杂文大多讨论有关人生社会的问题,秉承他一贯尊奉的“为人生”的初衷,而又更增添了较浓厚的思辨色彩与哲理意味,用语朴实无华,感情不改其真,具有鲜明的口语性,自然亲切,雅俗共赏,可说彻底汰除了早年某些散文中的做作之弊,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
下面论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一、质朴、蕴藉的语言风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
”①李翔说:“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
”②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文学家,为了塑造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都在语言上下过很大的功夫。
杜甫曾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自己的创作准则。
贾岛说自己是“二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散文对语言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散文作家独特的语言常常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
秦牧的语言朴素自然,杨朔的语言清新优美,魏巍的语言流畅华丽,刘白羽的语言绚烂壮丽。
而作为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质朴无华、蕴籍腴厚”则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独特追求,尤其是他的叙事散文。
杨振声曾评价朱自清的散文“风华正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
”③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之所以能呈现出“质朴蕴藉”的独特风格,是因为他追求语言的口语化。
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文章有能到这种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
”他的散文《背影》便是这种语言风格的代表作。
《背影》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历久传诵,感人至深。
它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笔下朴实无华、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
为了表达这种父子之情,作者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来抒写。
首先是运用了口语化的叙述语言,例如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写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家庭的惨淡,如同流水一样,平平淡淡铺叙下来,不加任何修饰,但字里行间分明渗透着“父亲生活担子的沉重,内心的郁闷。
”再如,作者准备回北京念书,父亲开始说定不送,也作了一番细心周密地按排,“甚是仔细”地“再三叮嘱茶房”,“但他终于不放心,”决定亲自送儿子并忙着照看行李,与脚夫讲价钱,上车替儿子定座位,最后又穿铁路,过栅栏,攀月台,买橘子方才离去。
一系列叙述语言,笔墨清淡,朴实无华,平淡无奇。
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关爱之情却跃然纸上。
其次,是运用了口语化的人物语言。
《背影》一文中,父亲的话共有四句,简短朴拙,平常至极,不是缠绵绯恻之辞,不是感天动地之语。
只要稍加留意,它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句。
但却格外生动传情,收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如文章开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话语中揉进生活谚语,包含有父亲对爱子的宽慰。
他甘愿承受家庭中的全部重负,但愿儿子能够轻松愉快地享受其天真生活,把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话语同样简短平淡,但却表现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
口语化的语言不只是《背影》一文的特色。
否则,它也不能成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
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朱自清的散文,都能受到这种语言风格的润泽。
如在《儿女》中,写他的父亲“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表现了父亲不但挚爱着儿子,对孙子辈也同样关爱有加。
再如《给亡妇》中,写他的妻子“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
”表现了妻子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
既然“质朴蕴藉”是朱自清散文语言风格,“口语化”是他散文语言追求的境界,那么不论遣词造句,还是句式选择,他都以“口语化”作为最高准则。
1、关于朱自清散文的用词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追求用词的朴实。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怪异的词句绝对找不到,形容成份也极少,正是“豪华落尽见真淳”。
另外,朱自清的散文创作还大量地运用了方言土语。
例如《儿女》中“我们常用了土话,叫他做呆瓜。
”“若快走或快跑,便要好看了。
”《给亡妇》中“但见了面,看你一脸笑,也就拉倒了。
”“做起主妇来,什么都得干一两手”,“有一位老在行大大地夸奖过你”。
《航船中的文明》中“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刺刺的分开,”“我们是‘一推生’的!”等等,以上例句中,加点的词都是方言土语。
2、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语句特色。
首先,他直接吸收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群众口头语言入文,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比比皆是。
如《勿勿》中的开头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瞧你的觉老没睡足。
白天里还得做菜,照料孩子,很少得空儿。
”“你在家老不乐意闲着;坐着几个‘月子’,老是四五天就起床,说是躺着家里事没条没理的。
”等等,都是典型的群众口头语言。
另外,纵观朱自清的散文作品,短句是朱自清散文句式选择的主流。
在不影响表意准确的前提下,他是能用短句则不用长句,它符合口语的特点。
例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如换成“都不能如秦淮河的船一样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则失去了口语化的特色。
再如《航船中的文明》中“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本来是作品中的叙述语言,但它简直就是剧本中的人物对白。
再如《春》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
”似乎就是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发自肺腑的呼喊。
朱自清的散文属于言志派散文流派,它是周作人在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思潮作用下开创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这类文章的还有冰心、俞平伯、林语堂、梁实秋等。
对于这类散文作品,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曾作如下评价,“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
他明确说明,言志派散文作家的创作具有一个相同点即主张语言的口语化。
然而由于作家们的中外文艺修养、审美趣味、生活哲学的不同,其具体语言风格又具有很大不同。
例如周作人,“本色美”是他的散文自觉的追求。
他认为,文章的至难之境是“本色”。
文章的最高标准是“简单”:“本色可以拿得出去,必须本来的质地形象站得住脚,”而“华绮便可以稍容易,这只要用点脂粉工夫就行了。
”周作人散文的这一艺术追求,决定了他的散文语言以口语化为基础,简洁纯净,质朴自然。
这一点与朱自清散文语言基调相同,如《前门遇马队》中的一句:“到了警察厅门前,两旁的步道都挤满了,马路中间立站许多军警。
再往前看,见有几队穿长衫的少年,每队里有一张国旗,站在街心,周围也都是军警。
”这一句是写学生上街游行,遭到警察阻拦,引起群众围观,没有铺张渲染,没有修饰夸张,只是平淡叙述。
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分明感触到双方剑拔驽张的气氛。
又如“我听了也便安心站着,却不料忽听得一声怪叫,说道什么“往北走”!后面就是一阵铁蹄声,我仿佛见我的右肩旁边,撞到了一个黄的马头。
那时大家发了慌,一齐向北直奔,后面还听得一阵马蹄声和怪叫。
等到觉得危险已过,立定看时,已经在“履中”两个字的牌楼底下了”。
同样是朴实自然的叙述,但警察的凶神恶煞和血流遍地,人仰马翻的惨状不觉映入眼帘。
然而,周作人又主张“采纳古语”、“采纳方言”、“采纳新名词。
④”由此表明,周作人的散文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把各种语言(包括口语、方言、古文、欧化语等)“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
⑤”创造了简洁明快、朴实自然而又不失雅致的诙谐、闲适、平和的语言风格。
呈现出与朱自清散文语言不同的特点。
即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较多地糅入古文和欧化语,而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较少使用。
如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的句子“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乌篷船》中的句子“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等,结构较为复杂,显然是欧化语的影响。
又如,《喝茶》中的“则我殊不以为然”,“唯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乌篷船》中“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
”等则是古文语句的调和。
上述类型的句子在朱自清散文中较少出现,因为它们与朱自清追求“说话风”的散文语言风格多少有些不协调。
总之,追求口语化,使语言质朴蕴藉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