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社会态度
26
3.同伴的影响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大。
个体通过比较自己和同伴,以同伴的态度来调节自己 原有的态度,使自己与同伴保持一致.
27
4.
团体的影响
团体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团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
于:
团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 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
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表现为:
–影响是时刻存在的,且伴随个体一生.
一种多元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因素对个体态度的影响是不一致的, 甚至是矛盾的.
25
2.家庭的影响
具有决定性作用。
早期形成的态度往往会一直保持到成人期,有些 态度则可能会影响一生的发展。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方式
态度能帮个体认识周围环境—认知理论
(四)价值表达的功能
通过态度实现自我表现的需要
重点
21
四、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一)服从
重点
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 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二)认同
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 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二)归因理论的研究
(三)社会判断理论
10
(一)紧张减缓理论的研究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 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 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这种理论模型称”认知统合倾向”.
4
(二)态度的特性
1.
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的主观经验性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通过人际交往习得的。
2.
态度介于观念世界与经验世界之间。一方面反映了个 人所持有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又包含了很大的经验成份。
3.
态度的动力性
态度对心理与行为都有一种动力性的影响。
5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C. T. Hoveland 和 M.J. Rosenberg的态度三要素定 义(1960)
此毫不相干。
B)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一个要素是另一
个要素的结果。
C)不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的逻辑不相符。
例如:
认知无关(吸烟危及健康,今天上课) 认知协调(吸烟危及健康,我不吸烟)
认知不协调(吸烟危及健康,我吸烟)
17
不协调的原因
逻辑上的不相容 认知成份与文化模式不协调 某个认知成份与某一更广泛的概念系统不协调 与过去经验不协调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2.家庭的影响 3.同伴的影响 4.团体的影响
(二)个体的学习 1.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 2.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 3.模仿与观察学习
24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1.Leabharlann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种有选择的影响 –只让个体了解或接触事物的某一方面,从而使个体形成一定的符 合社会要求的态度. 一种持久的影响
• (2)过分类化
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因此,一个有偏见的人,常常会受晕轮效应的影
响。
• (3 )先入为主
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人们往往具有占有资料和信息不全就贸然下判 断的倾向。
• (4)不易改变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所以,偏见常有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的特征。
36
二、造成偏见的原因
一、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二、社会化的影响 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态度 社会 适应 经验 学习 对象 信念 价值观 态度改变 偏见 需要 认知 情感 行为
1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概述
第二节
态度的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方法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节 偏见
一、劝说宣传法 (一)传播者的特性 (二)信息的传播 (三)被劝说者的因素 (一)紧张减缓理论的研究 (四)情境的因素 1、海德的三角平衡理论(P-O-X模型) 二、角色扮演法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20
三、功能主义理论
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
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
(一)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
态度反映了个体的内在需要—行为主义强化论
(二)自我防御的功能
态度能帮个体回避难以正视的现实,维护心理健康—精神分 析理论
(三)认识的功能
2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三、态度、价值和信念
3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
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 2.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 3.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 4.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在内在的。
(四) 活动参与法 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33
第五节
偏见--一种常见的否定性态度
一、偏见的定义和特点 二、造成偏见的原因 三、偏见产生的结果 四、偏见的消除
34
一、偏见的定义和特点
偏见的定义:
重点
偏见:指的是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的不公正的、否定性
15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957年,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 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 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 对立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 认知上所感知到的行为。
的态度、行为或制度结构。” 种族偏见态度可以表现为:情感上的反感、认知上的抱有成见、意向上 的疏远排斥。
38
四、偏见的消除
(一)消除刻板印象
偏见的认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
重点
(二)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使先前相互隔离的群体成员进行平等的交往和接触。
(三)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在群体活动中、在不同的群体间建立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目标可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 和不平衡关系。
A. B. C. D. 有关系 有关系 无关系 无关系 且 且 且 且 喜欢(平衡) 不喜欢(不平衡) 喜欢(不平衡) 不喜欢(平衡)
P
认知的主体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13
② 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即
(三)内化
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 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2
第三节
态度的测评
(一)等距量表 (二)总加量表法 (三)语义分化量表
一、量表法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23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二、认知论观点
三、功能主义理论 四、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8
一、强化论观点
(一)古典条件反射理论
建立联系(条件反射)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强化、同化与内化(操作条件反射)
(三)学习理论的研究
服从、模仿(参照群体)
9
二、认知理论
(一)紧张减缓理论的研究
1、海德的三角平衡理论(P-O-X模型)
的社会态度,它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类及其群 体生活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歧视:研究偏见就不能不提到歧视,这是一对在社会生活
中常被人相提并论或互换使用的概念。偏见如上所说, 是一种否定性态度,而歧视则是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人 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行为。
35
偏见的特点
• ( 1)不符合事实
偏见常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人们常根据少数人的表现 来推断他们所属的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特征或根据道听途说的传闻而形成对群 体的整体印象。
(三)社会判断理论
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断时,如果已经持有某种判断的参照标准,或 是拥有帮助判断的参照物,那么在实际判断时,将把被判断的事物 与这种参照标准或参照物进行比较,进而判断。 如果被判断的事物与这种参照标准或参照物相差较大的话,则人们 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比实际上的要相差更大;如果被判断的事物与 参照标准比较相似的话,则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更加相似的.
28
(二) 个体的学习
1. 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巴甫洛夫
2. 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斯金纳
3. 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
29
二、态度的改变
(一)劝说宣传法
1.传播者的特性 2.信息的传播 3.被劝说者的因素 4.情境的因素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1、海德:三角平衡理论(P-O-X模型)
2、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11
1、海德的三角平衡理论(P-O-X模型)
平衡理论涉及一个认知对象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 关系。
+
表示喜欢
P
认知的主体
_
表示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