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7章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7章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二、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一)性别和职业刻板印象
1.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
性别 vs 性别角色
性别(sex):生理差异(man,women)
性别角色(gender):男女心理、社会差异(male ,female)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role stereotype):人们对男女“应 当”具有的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是特定社会或 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推荐读物
1. 王沛. (2002).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 梁晓声. (1998).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香港:天地出版社. 3. Jacques-Philippe Leyens, Vincent Yzerbyt,Georges Schadron. (1994).Stereotype and Social Cognition.SAGE Publications. 4. Matras, J. (1990).社会不平等-社会阶层化与流动(李明 译).台湾: 桂冠图书出版公司. 5. 孙晔等. (1987).社会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6. 石俊杰. (1993).应用心理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7. 孙非等. (1987).社会心理学导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8. Wetherell, M.(Ed.). (1996).Social Psychology: Identities, Groups, & Social Issues.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
1.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和比较的结果。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 准将人进行归类,使信息的提取和运用结构化。 刻板印象的产生和内-外群体效应的出现是相关联的,与 群体成员希望从所属群体中获得对自己更积极的认同有密切 的关系。
歧视是指不平地看待和对待某个特定对象,其核心是将 特定对象看得比自己低劣,并使自己的压迫、强制、剥夺对 方的行动合理化,造成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二)偏见与歧视的成因
1. 社会化历程
2. 认知因素 3. 动机因素 4.社会分层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一)性别歧视 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型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 女性的歧视。 (二)种族歧视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一)对抗刻板印象
(二)平等接触 (三)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二、归因理论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 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本章要点
*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形成 *偏见形成的原因
*如何消除偏见
*性别角色的形成 *归因理论 *归因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第四节 归因偏差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二、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推荐读物
9. Feldman, Robert S. (1998).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 Hall, Inc. 10. Michener, H. A., Delamter, J. D. (1996).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媒体信息对受众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能力
呈现反刻板印象的信息会削弱人们对刻板印象的使用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一)偏见和歧视的概念
偏见(prejudice)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 特点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认知 到的是同一个行为 ,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 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失败 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行动者注意外在情境因素;而 观察者则更关注行动者。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二)相应推断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 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在做相应推断的时候,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2.社会赞许性
3.非共同性效应 4.选择自由性
丰富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在内外因的基础上,应考虑到情境因素 与个人因素的相互制约。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四)凯利的三维理论 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 一致性: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
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 确。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 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 但是归因模型过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 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 杂的分析。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2.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 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男女两性在体力和 其他生理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出现不同的社会分工,也出现 了男女两性的责任分化。最初的劳动分工,反复实践,成为 一种社会规范传承。 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因素,共同 导致了人类社会的性别角色分化,铸成了人类对男女性别的 刻板印象。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拥有量不同,行动者了解自己的过去 和本性,而观察者则较强调现实因素(此时此地)。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三、自我服务偏差
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 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 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回朝有利于自我 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 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11. Breen, R., & Rottman, D. (1995). Class Stratific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Inc. 12. Leung, B. (1996).Perspectives on Hong Kong Societ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二)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 “北方人豪爽耿直、南方人精明细致”,“上海人精细、 东北人豪爽”,“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美国人开放、 中国人含蓄”等对特定地域的人的特征评论,这些都是人们 心目中传统的地域刻板印象,即知觉者关于某个地区人群群 体的刻板印象。 种族刻板印象,因为种族演化是以地理为基础的,如亚 洲地区的居住者多为黄种人,赤道附近的人多为黑色皮肤, 而接近南、北极的地区则多为白色皮肤。 二者的区别在于地域刻板印象以地域进行划分,而种族 刻板印象一般根据肤色、发色、面部骨骼结构等遗传决定的 身体形态进行划分。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一)定义
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人们通过整合有关 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图式(schema):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 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 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图式加工(schematic processing):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 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 理解和解释。
作业与参考题
1、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 良影响。 2、举例说明偏见实质是一种误区。 3、 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 之间的偏见。 3、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4、什么是归因,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 事情的真正原因。 5、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如 何避免。
积极作用:通过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于 特定对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适应环境。
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 群体特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的偏差;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因素 直接接触不符合原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刻板印象的准确性 分类学说认为,由于类属性思维是社会分类的结果, 所以存在于人脑中的分类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决定了类 属性思维的准确性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者过去 经验的影响。 或然性模型认为,类属性思维是建立在可能性的基 础上,而非“全”或“无”的判断,所以只能说它在某 些条件下是准确的,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是不准确的,而不能 绝对地判定某个类属性思维是“对的”或“错的”。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 图式对个人进行类推;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图式来加快信息 加工速度。 刻板印象的“图式过滤器模型”(schema filter model)认为,刻板印象是以概括化的知识结构(即“图 式”)为表征存储于记忆中的。这些结构实际上是大量知识 的存储库,不仅指明了某一类型的人所具有的特性,而且 也指明了他们可能做出的行为,指引着人们对信息的编码 和表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