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验测量
五、态度的功能
(一)态度与社会性判断
社会现象:狗眼看人低?谄媚有钱人?人靠衣装 马靠鞍?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的研究
(二)态度与学习效率
生活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的实验
(三)态度与行为方式
传奇故事:江姐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故事; 个别宗教人士自焚抗议的报道。
第五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家庭、同辈群、
团体的影响
个人的学习:联想学习、强化学习、模仿和观
察学习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学习理论:立足于行为主义的立场 功能理论:立足于精神分析立场 认知理论:立足于传统格式塔心理学立场
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实验1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黑人名字 (左) 白人名字 (右)
快乐意义词 (左) 非快乐意义词 (右)
非快乐意义词 (左) 快乐意义词 (右)
黑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白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黑人名字—非快乐意 义词(反应时) 白人名字—快乐意义 词(反应时)
实验2
黑人名字— 非快乐意 义词以同 一个键代 表;白人 名字—快 乐意义词 以同一件 代表,反 应时快。
根据自己的信念,我愿意一个刑满释放的人员 ——做我女儿的男朋友 1 ——同我女儿来往 2 ——作为我的邻居 3 ——不歧视他 4 ——远远避开他 5
量表法:等距量表
瑟斯顿于1926年提出“态度能够被测量”, 1929年首创等距量表。 该量表被用于测量对战争、死刑、宗教、 少数民族群体的态度。
启动negro时, 与种族相关的单 形容词(要求 被试判断贬义 词或图片 词的速度更快, 判断褒义 Negro/white 存在内隐刻板 词?贬义 people 印象 词) 中性单词或不呈 测量反应时 没有呈现出启动 现启动刺激 效应
潜伏期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呈现概念词 呈现属性词 联合呈现 实验结果
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
四、合理行动理论
对行为X的 后果的信念
对行为X的 态度
对行为X的 规范性信念
有关行为X的 主观规范
完成 行为 X的 意图
行 为 X
第三节 现实性社会态度:偏见
什么是偏见? 你对他人存在着偏见 吗? 偏见会导致怎样的后 果?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消 除偏见呢?
一、定义
偏见(Prejudice)指的是对某一个人或团 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 的态度。 偏见是双向的,经常由强势群体加诸在 弱势群体身上,也被弱势群体加诸在强势 群体身上。
缺点:编制过程非常繁琐。
量表法:李克特量表(总加量表)
李克特在1932年创立,编制方法:
收集与所测态度相关的条目
预测验,用于筛选条目
信度、效度检验 形成正式量表
量表法:语义分化量表
由奥斯古 德、苏西 和塔南鲍 姆在1957 年创制。
问卷法
问卷在编制时不需要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问卷包括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不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P
+ 表示喜欢
O
_
表示不喜欢
X
例如:
1、说服O不要踢足球 2、改变对O的亲密关系
+ +
-
3、说服自己改变对足球的态度
海德认为,P-O-X不平衡关系的任何一 种情形,人们都企图改变某一项而使之恢 复平衡关系。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外显度(salience) :外露程度
三、与相关概念辨析
调节、影响
信念
对人、对事、对物以 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 非真假的认识
价值观
态度
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 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 价与抉择的标准
四、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我是反对暴力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 的吧?
以两种形式存在: 外显态度:有意识,报
告法
内隐态度:无意识,实
例如,“吸烟有害健康”和“我每天要吸一包烟” 之间存在认知失调,如何缓解?
“被迫依从”实验
实验过程:让被试从事一系列枯燥无味的工作, 接着诱使他们撒谎告诉别人工作很有趣,付给被 试的报酬或者为1美元,或者为20美元,最后询问 被试是否喜欢这一工作。• 实验结果:拿1美元报酬的被试比拿20美元报酬的 被试更积极地评价了这项工作。
二、偏见的构成要素
情感成分:偏见
认知成分:负面的刻板印象 行为成分:歧视
三、产生偏见的原因
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社会化:直接学习、模仿学习、环境熏染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权威人格、投射
四、偏见产生的结果
自我实现预言
形成各种各样的现实偏见:种族偏见和性别偏
见
疏离
五、偏见的消除
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生也。夫妇 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子生 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王充:《论衡· 物势论》)
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不
存在父子关系,只存在母子及其代替父子关系的 舅甥关系。
杨国枢认为,孝道态度决定孝道行为,孝 道态度取决于社会化的方式和强度、父母的性
家庭作为主要的生产单位
思想原因:
儒家对孝道的极力申扬
(二)孝道的内涵
“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
父母为主要对象之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也
就是说,孝道是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组合。”
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
孝知(认知部分)、孝感(情感部分)、 孝意(意向部分)、孝行
格和行为、子女的性格和行为三类因素。
孝道在中国的演变
孝道究竟是否还存在? 如果还存在,它又经历了 怎样的变化?
孝道的演变
传统孝道
他律性的 家族延续
现代孝道 → →
自律性的 无此涵义
重孝轻慈
→
父慈子孝
第二节 态度和行为
一、拉皮尔的挑战
现场研究
带着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 生夫妇环美旅行,184家饭 店和66家汽车旅馆,一家 拒绝他们 六个月后,给光顾过的饭 店寄调查问卷“你愿意在 你那里接待中国人作客 吗?”结果91.5%的旅馆和 92.6%的饭店表示拒绝。
到了一个难言,便是他的选择妻子,摩登女子与 旧式女子二者之间孰优。最好的标准妻子有人说 过:要有新知识而具旧德性的女子。”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测量外显态度的方法:
量表法、问卷法、投射法、生理反应法、行为观 察法
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
启动、潜伏期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量表法:博格达斯量表
又称单维量表,测量人们与其他群体的 人保持什么样的态度。
也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三个要素的关系:
认知
独立程度高
情感
意向
占主导地位,比认知更 能影响行为
二、态度的维度
指向(direction ):肯定 or 否定 强度(strength ):程度 深度(intensity) :卷入水平
向中度(centrality) :接近核心价值程度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一)定义:
态度(social attitude):是指个体 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C. T. Hoveland 和 M.J. Rosenberg的态度三要 素定义(1960): 作为刺激和反应间的中介因素,由三要素组成: 1 认知(Cognition)因素: 2 情感(Affection)因素: 3 意向(Behavior)因素: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的实验:宗教对大学生 耐痛力是否有影响
(四)态度与工作效率
提问:热爱工作的人,工作效率一定高吗?
学者罗伊菲尔德的解释
六、孝道: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 生也。” ——孔子 《孝经· 开宗明义章》 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
(一)孝道盛行的原因
经济原因:
平衡理论涉及一个认知对象和两个态度对象
之间的三角关系。
+
_
表示肯定
表示否定
P
认知的主体
O
X
态度的另一个人
态度的某个对象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 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
认知的主体
P
态度的另一个人
态度的某个对象
O
X
② 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
系,即肯定或否定态度。
可以和量表结合起来使用。
量表要围绕一个心理特质,问卷可以围绕多个心 理特质。
投射法
图画测验、画人测验、语句完成法
行为观察法
以选择座位的距离作为观察指标
生理反应法
皮肤电、脉搏、瞳孔、心跳、呼吸、血压等来测 量
启动(Priming)
启动刺激(阈下) 300ms 目标刺激 实验结果
实验组
控制组
认知失调理论的两大基本假设:
“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 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 的。”
“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 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些不协调增加的 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