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史料

关于史料

关于史料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

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

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如碑刻、墓志、家谱、绘画、壁画、刺绣图案、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 文献资料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史部类②经、子、集类
③档案类④地方志类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文字史料:
(一)文献史料:
(二)思想或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

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战国时代人的想观念,借由黄帝内经可了解中国古代人的医学以及对人的身体的认识。

皇朝经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会思想以及政治社会上的问题等等。

(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如从世说新语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杂剧看元代人的观念及生活,从金瓶梅观察晚明文化及生活。

(四)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
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五)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簿、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

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六)外国人著述类。

外国人有关中国历史的记载中不乏颇有价值者。

如《马可波罗游记》、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史》,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朝鲜的《李朝密录》对研究前清的历史很有帮助。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国外的交往日益频繁,外国人关于中国的论述也越来越多,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原则:
(1)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明史》是间接的史料,明档案则是直接的。

(2)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大约官书的记载关于年月、官职、地理等等,有簿可查有籍可录者,每校私记为确实;而私家记载对于一件事的来源去脉,以及‘内幕’,有些能说官书所不能说,或不敢说的。


(3)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外国的记载……他更无所用其讳”,“本国每每忽略最习见却是最要紧的事,而外国人则可以少此错误”;所以虽《马可波罗行记》“那样糊涂荒谬、乱七八糟的记录,仍不失为世上第一等史料”。

(4)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远人记载多半是传闻之词。

(5)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或者更进一步说无意的记载,其史料之真实性比有意史料更加值得重视。

(6)本事对旁涉:“看来像是本事最要,旁涉则相干处少,然而有时候事实恰恰与此相反。

因为本事经意,旁涉不经意,于是旁涉有时露马脚。


(7)直说与隐喻:“这只是上节本事对旁涉的一种,不过隐喻虽近旁涉,然究不可以为尽等于旁涉”;“凡事之不便直说,而作者偏又不能忘情不说者,则用引喻以暗示后人”。

(8)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很多文字史料是从传说史料来的。

《金史》的《世纪》记载女真先代从始祖函普至完颜阿骨打。

金建国后才有文字,这一段一定是追述的,但没有别的史料可代替,还是可信的,是金建国前最宝贵的材料,《元朝秘史》也是如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