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ppt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 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 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 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 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中原 的豪情壮志具体化,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 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具体指什么?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 士排挤打压。
“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 • 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风)、
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 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 传名
•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
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 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 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 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所愤之二:“空自许”
这里运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 “万里长城”的典故。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 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 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所愤之三:鬓先斑
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诗人以诸葛 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 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 弃恢复中原之志。
•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 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 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人告诉家人“莫起风 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 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 纱”是紧紧呼应的,真是绝妙的章法。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 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 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 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 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 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伯仲间。
建功立业。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
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
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 功绩方面:
•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个人情感:
•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 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 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 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 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 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 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却也 动了羁旅之愁。“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 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 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 的危险。“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人 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 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 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 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 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已经包含了“京洛多
小结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
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
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年华空老 无人领军
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 么?
• 完全达标教学:
• 比较陆游的《书愤》和杜 甫的《蜀相》,他们在歌颂诸 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 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篇名
功绩
个人情感
表现手法
《蜀相》 《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 对诸葛亮的追
计,两朝开济 慕惋惜,以及 情景交融
老臣心。
自己壮志未酬
的苦痛。
出师一表真名 以诸葛亮自况,对比
世,千载谁堪 渴望北伐复国,用典
当堂练习
临安春雨初霁 流露出作者对官
陆游
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朗读
注意:1、节奏
2、重读 3、情感
注意: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 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背景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 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 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 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 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再读
感情基调把握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 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 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 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 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 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
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 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 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主旨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 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 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 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 烈愤慨。
•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 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 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 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 鲜明的例子。
朗 读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引导下 再学习
诗题意思
解题
• 书:写 • 愤:愤懑,悲愤
抒发心中郁愤之情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 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找诗中字眼 回答)
• 所愤之一:世事艰; • 所愤之二:空自许; • 所愤之三:鬓先斑; •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 表现手法:
•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
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
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
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
力雄健。
艺术特色
• 除了用典,这首诗还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对比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 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 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诸葛亮积极进取——投降派苟且偷安。
陆游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